使用手機微信“掃一掃”功能,掃描以下二維碼,即可將本文分享到“朋友圈”中。
作者簡介:
王周
全國工商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
家居文化資深行業學者

全國工商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家居文化資深行業學者王周
2019年6月,筆者自長沙啟程,搭乘南航班機,直飛臺北桃園機場。此行目的,似乎注定要涉及“文創”話題。
在此之前,筆者對臺灣的文創早已有所耳聞,當然,其中亦有“眼見為實”的親身經歷。臺灣的文創事業這些年做得風生水起,鑒于“文創”斬獲的不少獎項充分表明了成功所在。
得益于專業媒體人身份的工作便利,筆者自2010年起,甚至更早一些,就在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巴西圣保羅、中國香港,乃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通過家居、家飾、建筑裝飾、文博會之類的國際展會平臺,領略了臺灣文創的時尚和風采,其印象深刻令人至今難以忘懷。
一、華山文創園
臺北華山,整個街區之“文創”氛圍十分濃郁,日本人當年開辦的釀酒廠與卷煙廠就“盤踞”在華山這一地段。這恐怕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煙酒不分家”的老話。據說,無論哪個“朝代”,煙酒從來就是營利、創匯、納稅大戶,也從來就是慈善事業的主攻手及生力軍。


華山文創園給每一位夢想家實現天馬行空的創意提供了場所
華山文創園前身于1914年始創,名曰:日本芳釀社,以生產清酒為主,是當時臺灣最大的釀酒工廠。我們下榻的酒店房間就是酒廠車間改造而成的。借用餐飲行業的廚師術語,叫做“就湯下面”,設計師善于運用老舊的釀酒車間,既免了“大動干戈”;建筑上推倒重來,也休要“傷筋動骨”的所謂“改造”;而是駕輕就熟的“四兩撥千斤”,免傷文化街區的固有“元氣”與“地氣”,甚至包括“財氣”,運用科技,假以美學、藝術之類的常規武器,就魔術師般地使得酒店房間時尚而實用,留給酒店賓客更多的歷史、文化體驗,以及身臨其境的、甚至是永生難忘的“記憶”。

臺北華山文創燈飾展示(由日本設計師創意設計) 王佳/攝

臺北華山文創區專題展覽現場實拍 王佳/攝
二、車間變“客房”
筆者注意到酒店客房里的洗漱用瓷盆、梳妝臺極具個性化色彩,杯子、碗碟洋溢匠心獨具的設計感;甚至原有廠房、車間里等建筑中固有的柱子、鋼管也任其原樣保留,用心地作了實用功能的改造。由此,留下了專屬于工業旅游的記憶與歷史的痕跡,并由此串聯起觸景生情、睹物念舊的情愫與柔性的情感觸動。
總之,“華山酒廠”改造的酒店客房,我們雖只有兩晚的體驗,卻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清晰記憶。
如果說,從“酒廠”到“酒店客房”的“文創”轉換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話,那松山卷煙廠在“舊貌變新顏”的遞進變化中,則是在那些建筑質量穩定且質量上乘的歷史積淀中,筆者從中體會到了歷久彌新的建筑魅力;令人從建筑樣式和材質肌理中深刻認識到了建筑文化在民眾心目中所產生的情感依戀,乃至理性的心理寄托。
三、綠蔭之下
與建筑格局相匹配的園林、綠化設計及植物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生態環境,并形成一種人與生物(包括動、植物)之間的默契,相互依存地和平共處,進而形成合理、有序的生態圈。在華山這個街區,筆者本能地感受到了這種人與自然的契合度與穩定性的生態平衡。
在那個特定時空里,筆者不由自主地被那園林中的綠色韻律所感動,同時也被文創園里的展覽,展示的生動、多樣性強烈吸引。另有一個人文性的插曲,我不得不提及。
那就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臺北華山區卷煙廠舊址上,在偌大的建筑內為“鄉情”所召喚,那位素不相識的女士聽到了我們家人間長沙話交流的鄉音,主動與“老鄉”攀談起來。
這位老鄉作為“義工”(志愿者)在園區內服務于訪客、游人,她自從上世紀1949年隨父親“上島”之后,就一直沒有機會“返鄉”長沙,早幾年去張家界觀光,路經長沙才得機會留宿長沙。盡管“義工”服務與其“收入”無關,且目前臺灣的退休金及其待遇的確不高,但她仍然“自得其樂”地甘于奉獻,樂于助人。從這位文氣十足、和善可敬的長沙老鄉身上,我感到了精神力量的可貴!文創事業不正是人們需要從眾人的精神力量中汲取養分與智慧。
四、鶯歌,詩意文創
提及臺灣文創,有必要讓人們記住“鶯歌”這個小鎮的名字。
鶯歌,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地名。它以專業生產工業瓷器而著稱,而并非精致細膩的民用瓷器,主要為日本這一電器制造工業大國承擔配套生產任務。隨著日本戰敗“大勢已去”衰敗蕭條下來,臺灣的連姓工業設計師“慧眼識珠”,發現了鶯歌古鎮這一“文創”富礦,進而作了深度開掘。連先生以其獨到的見解,在設計中融入低碳、環保理念,融合藝術性與時尚于一體,開發了一系列筷枕、杯墊之類的家居日常器物及用品,充分體現了“以小見大”四兩撥千斤的良苦用心及文化創意。

臺灣鶯歌以生產工業瓷器而著稱(丁海笑/攝)
年輕的連設計師在文創業界十分活躍,與湖南有緣,曾應邀赴長沙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講學,展示其文創新作,筆者也有幸兩次在香港安排專訪,對連先生作了系列報道。
五、點石成金
廖先生,筆者與其本人及夫人、女兒,兩代人結緣“文創”。
廖家專業從事石藝高級禮品、工藝精品的設計與制作;該公司精選上等純白或黑而亮的石材,長于文化創意,運用傳統“安康”、“吉祥”之文化寓意,憑借兔、羊、馬、牛等生肖動物形象,將“美好祝愿”、“慶生”、“道喜”之類的東方文化與華人傳統習俗有機融合,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最柔弱處,從而“點石成金”地在心靈碰撞,情感互動,交流中達成共識。
廖先生不僅生意經營有方,對美麗乖巧的獨生女兒也是教育有方,送其赴意大利、法國等留學,專門學習珠寶首飾設計與博物館營銷管理。筆者從專訪中不難看出:廖家兩代人之間已經順利地完成了“文創”領域的專業傳承與無縫銜接。
(來源:第八期《新中式家具》雜志 王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