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4 | 來源:新浪收藏
[摘要]如此大的經手量,讓人不禁以為,競拍與收藏該是件多么簡單的事!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在蔣念慈的記憶里,那一個個曲折的競拍片段總讓他那么銘心鏤骨。
人物名片
蔣念慈,明清家具收藏家,香港古董商。
“朋友說我一點也不像生意人。”香港古董商蔣念慈跟記者說道,“我時常幫藏友覓得心愛之物,不是為了錢,是藏友彼此的這份相知。”這樣的話,出自蔣念慈之口,我們并不覺得驚奇,因為像他這樣的大藏家,經手過數以萬計的家具,錢對他來說已不是最主要的事了。
“我自己珍藏的僅有兩千多件,多是朋友委托或代拍。”如此大的經手量,讓人不禁以為,競拍與收藏該是件多么簡單的事!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在蔣念慈的記憶里,那一個個曲折的競拍片段總讓他那么銘心鏤骨。
執著于好
經歷了幾十年收藏路上的摸爬滾打之后,蔣念慈對自己喜歡的家具越發執著了。在他香港的私人空間里有一件紫檀宮廷家具讓他深愛不已。此紫檀香幾,寬43.8cm,高121.9cm,紅漆底,宮廷制器,線條極簡,型制不在明式家具之下。其有兩次拍賣記錄:第一次是1995年;第二次就是2011年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蔣念慈為之瘋狂的一次,此后它就成了他的囊中之寶,不再出現在拍賣場上。

清代 十八世紀 紫檀香幾
“1995年,我在拍賣場上看到它,但與其失之交臂。2011年,當我再次看到它的時候,我確定我一定要把它買下來。”蔣念慈說道,“我是一個很實在的人,只要遇到喜歡的,就不想讓它成為遺憾,就算多花點錢,我也愿意。”
他是個有魄力和遠識的生意人,但同時又是個純粹到為心愛之物情迷意亂之人。2011年,美國蘇富比拍賣現場,他的舉動讓在場的眾藏家們驚詫不已。當紫檀香幾出現時,他便躁動起來,一直舉牌,坐在他后座的香港藏家馮英柱打趣道:“不要急,不要急,它一定是你的。”經過多輪競拍,最終,蔣念慈以RMB1,672,065元的高價把它拍下。
蔣念慈談起這段經歷,不禁樂呵起來:“我也不是見什么都買的啦,在拍每一件家具前,我都會做足功課,去了解它的出處、年代及流傳脈絡,并邀好友一起探討它的型制,所以說做了這么多的功夫,如果錯過會很可惜的。”
成人之美
在采訪中,蔣念慈說起了與廣東的大藏家黃定中那段不淺的交情——他曾為黃定中的一件心愛方凳找到了另外一件,促成一對絕品。這段曲折的故事,記者以為值得細細說來。
十幾年前,廣東的一個家具玩家給蔣念慈看了一張照片,里面是一件破舊極了的方凳。時為他人所愛,蔣念慈便不好索取。不料,時隔幾年,這件方凳又輾轉到了廣東的明清家具大收藏家黃定中的手上。雖然這件方凳破敗不堪,但其線條勁挺,氣韻不凡,一眼便被慧眼如炬的黃定中看中,并以一個較為理想的價格買下。據聞,此凳原出自香港的潘氏家族,由于磨損嚴重,故常年被擱置在庫房里,未加以保護,越發破敗,于是主人便以低價轉手給廣東的一個家具玩家。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鼓腿彭牙馬蹄足帶托泥方凳成對
然而,這件方凳被黃定中收藏以后,亦沒有進行修整。因為黃定中始終堅信:“皮殼是整件木器的生活裹衣,是古董器物的生命密碼,是隨著時光流逝而不斷成熟變老的歲月年輪……是再富有也買不回來的時間與歷史”。所以,他自己不僅千方百計地為他“守舊”的做法尋找理論依據,而且非常反對古玩行和國際上包括博物館在內流行的去除“皮殼”、“包漿”的行為,甚至連年年打蠟拋光的做法都極為不屑。他以為:“包漿其實就是發生在古家具上的故事,也就是歷史。歷史只有相似,不會相同,不可重來。包漿沒有了,怎么補造都是人為的,人為則偽。”
“在此期間,我只看過照片,不曾擁有。”蔣念慈說道,“直到2009年,在美國的紐約佳士得的拍賣預展上,我看到了一件方凳,一眼便覺得熟悉。沒錯,和黃先生收藏的那件一樣,只是多了個托泥。”蔣念慈興奮極了,就像找到了一件寶貝似的,并迅速對此件家具進行了全面的考證。他率先撥打了黃定中的電話,索要了方凳的尺寸。繼而,對預展上的方凳進行了仔細的測量。不料,尺寸和黃定中提供的不相符合。略顯失落的蔣念慈再次撥打了黃定中的電話,告訴他自己測量的尺寸,沒想到黃定中的語氣立馬變得激動起來,“沒錯,沒錯,和我的那件一樣大小,毫米不差。”說到這,蔣念慈瞬間又眉開眼笑了:“這老兄,跟我繞了一個大圈子。”
在確認好預展上的這件方凳的尺寸和黃定中所收藏的那件一樣后,蔣念慈又找到了紐約佳士得的相關負責人,詢問了這件家具的來源。沒想到,這竟是一件流傳有序、不可多得的家具,巧的是居然也是出自香港的一戶潘氏人家。據當時的佳士得負責人介紹說:“此凳大約在1890至1920年出現在廣州,之后由潘氏家族收藏,然后在1946年隨家族到香港。”這無疑就證明了該凳和黃定中收藏的那件出自同源,也更堅定了蔣念慈拍下這件方凳的決心。
就在拍賣的當天上午,黃定中又親自給蔣念慈打來電話,并叮囑道:“這件家具,你可以拍,但切勿被炒得太高,以我當時所花價格的兩倍以內買下,都是可以接受的。”
沒想到的是,拍賣的當天下午,“拍賣狂人”郭強的人也到達了現場。這件原本看來拍得在望的家具似乎變得不那么容易得到了。蔣念慈回憶道:“我每舉一次牌,郭強那邊的人也跟著加價,整個拍賣現場變得異常緊張。直到后面,他們覺得實在沒意思去為這一單品花費太多時,價格已經被炒得超出了我的預估值。身邊的藏友們都不解,為什么我會去為這一件單品奮不顧身。”
拍賣結束,蔣念慈就帶著這件方凳回到了香港。然而,這次擁有對蔣念慈來說,僅僅只是幾個小時。遠道而來的黃定中看到這件方凳,如獲至寶,欣喜若狂。剛剛拍來的方凳,在幾個小時后便又易主了。不可否認,蔣念慈當時有些許的失落,但他更愿意成人之美。
這一對流散兩地的方凳因兩位大藏家的共同努力,再一次聚到了一起,并成為世上不可多得的紫檀對凳孤品。蔣念慈終于沒有遺憾地說道:“我希望它們可以被保護,被流傳下去。”
“其實,并不是只有明清家具才是最好的,還有很多很好的家具,等著與其有緣的藏家去發現。”在采訪的最后,蔣念慈笑道:“人與人之間講究個緣分,這家具與人也是要靠緣分的,與自己沒有緣分的,就要成全別人。” (方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