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1 | 來源:《品牌紅木》雜志
[摘要]俗話說:“千年難長黃楊木”,《本草綱目》就曾有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黃楊木本就是難得之物,因而使基于其木材而得名的中國四大木雕之一的黃楊木雕具有欣賞價值的同時也具有了收藏投資的價值。
俗話說:“千年難長黃楊木”,《本草綱目》就曾有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黃楊木本就是難得之物,因而使基于其木材而得名的中國四大木雕之一的黃楊木雕具有欣賞價值的同時也具有了收藏投資的價值。況且,黃楊木雕古樸文雅、精致圓潤,非常適宜把玩收藏,深受收藏者喜愛。如今,黃楊木雕正以強勁的勢頭成為收藏界的新貴。

黃楊木成材所需時間之長世所罕見(圖為小葉黃楊)
黃楊木生長于高山峻嶺和懸崖陡壁之間,受日月之精華,成材所需時間之長世所罕見,直徑20厘米的根材,就要生長500年之久,故而巨型木材實為不多。黃楊木雕也就以小型居多,此外,明清傳世家具中雖多有黃楊木出現,但也主要用來鑲嵌搭配其它高檔木材,起點綴之用。黃楊木雕原色似象牙,于把玩存放中會自然變色,色澤會逐年變深。想像把玩之余,觀其顏色漸變的過程,給人以新的感官享受,也是增添了收藏的樂趣。
黃楊木雕發源地至今難以確定,有傳其起源于民間元宵節時盛行的“龍燈會”上木雕龍燈裝飾的木雕小佛像。現存于北京故宮的元代黃楊木雕圓雕人物“李鐵拐”大概是目前所能考證的最早實物了。黃楊木雕何時何地出現不必過多糾結,對于現在來說其始終是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
世間萬物,皆為人設。古代文人雅士常以草木之性情喻人之品格,以草木之榮枯喻人之成敗。黃楊木雕雕的不僅是工藝,更是在訴說朝代之流變。

黃楊木雕人物刻畫神韻自如,極富有文化氣息(圖為《敦煌飛天》)
元代的黃楊木雕作品流淌著少數民族的血液,充斥著野性的魅力,源于此而形成的木雕人物滿是豪放蒼勁、渾樸寫實;而發展至明代的黃楊木雕作品則在繼承元代的基礎上又突出了寫實、自然和簡潔,造型更加嚴謹,并追求精美細致,這也恰恰表現了明之特色。猶如明式家具寄托著明代文人的超然情懷,脫胎于那時文人之手的黃楊木雕想必也不在少數,畢竟明代黃楊木雕一刻一劃已能表現文人之特點;清代無論自愿與否,都開始與世界接軌,這也使黃楊木雕的素材積累更為豐富廣闊,這時期也是黃楊木雕的繁榮時期,開始強調藝術造型與寫實相結合,所作的黃楊木雕成為了以精細見長的優美工藝欣賞品,更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向世界性靠攏,有著不少與眾不同,脫離匠氣的大寫意佳作。晚清時期,或許是受西方強調所謂人的存在的影響,黃楊木雕作品從愉神向悅人發展,因而題材也不再局限于戲劇、神佛人物,反映地域鄉風鄉情的作品開始明顯增多。

黃楊木雕以其獨有的魅力響徹世界
在清代異常活躍的黃楊木雕,卻也和其他民間工藝美術一樣,在那個“工拙于藝,商困于財,農惰于耕”的年代由于當權者思想的偏差遭到了嚴重的摧殘。藝人師傅們受盡壓迫剝削,顛沛流離,讓黃楊木雕一時間難以為繼,少有佳作留世,至新中國成立前夕,黃楊木雕可以說瀕臨于滅絕的境地。然而新中國成立以后,黃楊木雕重新獲得了蓬勃的發展,許多老藝人紛紛回到原來的雕刻崗位,新藝人隊伍也不斷擴大,且不拘泥于傳統技法,創新工藝讓黃楊木雕展現出新的風采,以致黃楊木雕如今正迎接著最輝煌燦爛的時期,名家名作紛呈。

黃楊木雕人物山子圖
黃楊木雕從元至今,隨著時間更替,幾經歷史變革,展現出不同風貌,演繹著朝代之流變。或許曾因當權者喜愛而繁華過、也因冷落而孤寂過,甚至慘遭批判瀕臨滅絕過,如今,黃楊木雕卻依然以其錚錚風骨傲立于世間,并不斷以新的面貌期盼世人矚目。(來源:第三十期《品牌紅木》雜志 王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