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 | 來源:旭東紅木官網
[摘要]紫檀木不僅是一種物質資源,更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對象。

小葉紫檀,學名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原產地位于印度東海岸的東高止山脈,在安德拉邦南部及泰米爾納德邦北部。

檀香紫檀“多生長于熱帶沿海岸風景絕佳之區域。枝葉蒼郁,覆被天空,沉沉綠蔭……其葉為羽狀、復狀,各羽片呈卵圓形;其果實成熟則干燥,色褐而形扁單,其周圍有翅,使得因風飛散,以播得其種子。此果實生于樹上,達多數時,遠望恰如枯葉。”(孔慶萊《植物學大辭典》)

檀香紫檀果實
紫檀木材特性
據《印度商用木材》記載,檀香紫檀木材極重,具交錯紋理,邊材呈白色,邊材至心材分界明顯,心材新切面呈橘紅色,日久漸變為具深淺條紋的深紅紫色至紫黑色或近乎全黑色。

檀香紫檀原木

檀香紫檀原木經過斧劈后的心材表面特征,其扭轉的絲紋、金星明顯可見
心材含紅色素(紫檀素),可溶于乙醇和乙醚,不溶于水。木材浸提液具熒光反應。無光澤,仔細加工可作出平滑表面。無特別氣味和滋味。極重(密度約0.99)。紋理交錯具細直條紋,質地中細。

檀香紫檀活立木受到刀傷后外溢的鮮紅液體
中國對紫檀的早期認知與應用
早在西晉時期,我國就對紫檀木的產地及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
崔豹《古今注》:“紫木,出旃木、林邑,色紫赤,亦謂紫檀也。”明代亦有《新增格古要論》:“紫檀木,出交趾、廣西、湖、廣,性堅。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濕浸之,色能染物。……近以真者揩粉壁上,果紫,余木不然。”
而在中國,紫檀用于制作硬木家具的歷史,則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古人一般用紫檀制作琵琶等樂器,“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孟浩然這句詩正是紫檀心材的表面特征“金屑文”形象地描繪了出來。(“金屑文”即我們今天所指“金星金絲”、“牛毛紋”)日本正倉院所藏唐朝紫檀器物眾多,其中包括“屏障具”“坐臥具”“櫥子”“幾”“箱物”等,這些作為活化石而保存完好的紫檀器物對于中國家具史以及紫檀、硬木家具的起源研究亦大有裨益。
清代,由于清宮的喜愛,紫檀家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清乾隆御制紫檀重檐廡殿頂三間式大佛龕

清乾隆紫檀雕福壽八吉祥嵌百寶十二扇屏風
清式家具重視家具的氣勢和藝術效果,用材健碩,氣勢雄偉,精雕細刻,通常利用多種工藝、多種藝術手法進行裝飾。凡木必雕,必鑲嵌……密不通風,富麗堂皇。清宮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把宮里家具幾乎都換成了紫檀,足以彰顯清宮對紫檀家具的偏愛,也從側面反映出紫檀家具在當時的地位和價值。

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蓮“慶壽”紋寶座
紫檀的貿易與保護
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印度、歐洲等其他地區,紫檀木都是一種特殊商品,其貿易形勢十分特殊且不同于一般商品。歷史上,紫檀木進入中國最主要的渠道是朝貢貿易,輔以官方采辦、海外私人貿易或走私貿易、拍賣。
鑒于其高昂的價值,紫檀木常被看作是皇室與貴族身份的象征。然而,紫檀生長周期長,自然更新成活率低,加之自17世紀以來印度地區的過度采伐,導致紫檀林資源已接近枯竭。隨著全球范圍內環保意識的覺醒,以及國際社會對瀕危物種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強,紫檀木的貿易活動受到了愈發嚴格的限制。
特別是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框架下,對紫檀的采伐及其跨國貿易實施了更為嚴格的管控。這一保護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法開采,但也使得紫檀木制品市場變得更加稀缺且高端。如今,紫檀木不僅是一種物質資源,更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對象。它的傳承與保護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社會公眾和行業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以實現自然生態與文化傳承的平衡。
(來源:旭東紅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