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1 | 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摘要]紅木家具的雕刻紋飾很多,例如我們常見的靈芝紋、云龍鳳紋卷草紋、纏枝花卉紋、回紋、拐子紋等。龍紋是紅木家具中歷史悠久、寓意深遠的紋飾之一。
中國古典家具在中國歷史悠久,到明清時期發(fā)展到頂峰,從產生到繁榮,無不深深的烙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痕跡。古典家具雕刻紋飾不僅反映了人們的起居方式、風俗民情,而且還作為承載文化的載體。
紅木家具的雕刻紋飾很多,例如我們常見的靈芝紋、云龍鳳紋卷草紋、纏枝花卉紋、回紋、拐子紋等。龍紋是紅木家具中歷史悠久、寓意深遠的紋飾之一。
家具上的龍紋雕飾
龍是十二生肖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至今中國人都會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明清時期,作為高貴象征的龍,其圖案和內涵幾乎被皇室壟斷,成了統(tǒng)治者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龍紋雕飾也成了明清家具上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圖案之一。
紅木家具雕飾的龍紋一般是鬃髦俱全,鱗片爪尾分明,有正龍、升龍、降龍、行龍等形式。在龍紋雕飾上,為了使雕飾的畫面寓意更加豐富,通常會雕飾成組合的圖案,例如有雙龍戲珠、云龍、龍鬧靈芝、龍生九子等,這些圖案一般都是帝王的專用圖案,普通的百姓是禁用龍紋的。
不同的歷史時期,龍紋在形態(tài)上也是有所不同。明代的龍紋更加的寫實,細脖、小頭、龍發(fā)多從兩角前聳,呈怒發(fā)沖冠狀,龍爪多呈五指風車狀。清朝時期,家具的龍紋圖案龍發(fā)不再上聳,而是呈現(xiàn)披頭散發(fā)狀,龍身很粗壯。明代到清乾隆前的龍紋大多姿態(tài)優(yōu)美,仙氣逼人,清代的龍紋很具象,雕刻非常細致,無論眼鼻毛發(fā)均精雕細刻,一絲不茍,龍身鱗片都是進行精細化的雕刻,非常傳神。到了清晚期,龍紋姿態(tài)日趨呆板,脖子漸粗,龍鼻也大起來,俗稱“腫鼻子龍”,呈粗大狀。晚清,受西方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龍紋中加入利潤卷草和花卉等圖案,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不過封建社會時期,龍紋始終是帝王的專用圖案,普通百姓是可望不可即。
如今的紅木家具,紋飾非常豐富,龍紋也變得平常起來。龍紋的發(fā)展背后折射出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邱蔚∕文 王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