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8 | 來源:珠江商報
[摘要]所謂京作家具,是指清代帝都(現在的北京地區)上層社會家具的流派,現代史學家一般公認的以清宮宮廷作坊如造辦處、御用監在京制造的家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家具為主。京作家具具有線條挺拔,曲宜相映,力求簡煉、質樸、明快、自然的風格特征,故造型嚴謹,典雅秀麗。
所謂京作家具,是指清代帝都(現在的北京地區)上層社會家具的流派,現代史學家一般公認的以清宮宮廷作坊如造辦處、御用監在京制造的家具,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家具為主。京作家具具有線條挺拔,曲宜相映,力求簡煉、質樸、明快、自然的風格特征,故造型嚴謹,典雅秀麗。
起源:清帝王追求奢華生活
明朝滅亡后,滿族建立清朝政權,故宮家具曾遭到嚴重損毀,清廷大修皇宮,大造皇家園林和避暑山莊、圓明園等。另一方面竭盡財力,追求榮華富貴室內陳設,致使清初的家具需求量大大增加。最初時,清廷的家具主要來源是向產地采辦,康熙年間還是沿明朝舊制從蘇州地區采辦。雍正當政之后,新興的廣式家具得到統治者青睞,取代了蘇式家具的地位成為宮廷家具的主宰。所以,京作家具可分早、中、晚三期。最早的京作家具,實際上是蘇、廣兩地進貢的精品家具,且數量巨大,僅乾隆三十六年有兩江、兩廣、江寧、兩淮等九處向宮內進貢達150件之多。
清末民初,北京城東南角崇文區的龍須溝、金魚池一帶,位置偏僻,這里成為了勞動人民聚居之地。附近的曉市大街是當時北京有名的夜市,也稱“鬼市”。在曉市附近有一座供奉木匠祖師爺魯班的廟宇,香火甚旺,人稱為“魯班館”。在館周圍的幾條胡同里,有大大小小35家木器作坊和店鋪,集中了北京大批木匠師傅。其中許多技藝超群的能工巧匠,正是清造辦處活計減少后流散于民間的工匠師傅。正是由于他們,富麗堂皇的“京作”家具終于越過了層層宮墻來到“民間”,逐漸被人們熟知。
特點:融合廣作與蘇作
京作家具一般以清宮造辦處所制家具為主。造辦處中設有單獨的木作,從全國各地招募優秀工匠到皇宮服役。由于廣州工匠技藝高超,又在木作中單設一廣木作,全部由廣州工匠充任,所制家具帶有濃厚的廣式風格。它與純粹廣式家具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用料方面。其原因是這些優質木材全部從廣州運來,一車木料輾轉數月才能運到北京,沿途人力物力,花費開銷自不必說,皇帝本人也深知這一點。因此,造辦處在制作一件家具之前,先畫樣呈覽,經皇帝審批后,方可制作。在造辦處檔案中,經常記載著這樣的事,皇帝看過圖紙后提出修改意見,準作小樣,小樣制成后再經皇帝呈覽,皇帝看后覺得某部分用料過大,及時批示將某部收小些。
久而久之,形成京作家具較廣式家具用料小的特點。在造辦處普通木作中,多由江南地區招募優秀工匠,其做工趨向蘇式。不同的是,他們在清宮造辦處制作的家具較江南地區用料要大,而且沒有摻假的現象。
清中期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工藝水平的提高,再加之統治階層好大喜功的心理影響,京作宮廷家具在造型上開始追求威嚴莊重、厚重凝華的藝術風格,在裝飾手法上則是多種工藝兼容并蓄。
紋飾特征:乾隆喜愛的古璧圖案
從紋飾上看,京作家具善于從皇宮收藏的銅器、玉器和漢代石刻藝術中吸取素材作為裝飾,在桌案、椅凳、箱柜上都有普遍應用。
此外,在宮廷京作家具上也時常能看出仿古璧的圖案裝飾。清代中期,乾隆皇帝極度崇古好玉的思想給清代宮廷家具的裝飾風格帶來一定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京作宮廷家具上出現了一些從古玉上借鑒過來的渦紋卷珠和玉璧紋,此類家具并不是在器物上鑲嵌玉器,而是在硬木材質的家具上雕飾出仿玉的圖案紋樣。其中,黃花梨玉璧紋圓凳就是一例。此圓凳以黃花梨木制成,凳面下方的束腰上雕飾著渦紋卷珠開光,鼓腿彭牙,在其牙板與腿子相交處雕刻出渦紋谷璧的仿玉璧形象,是清中期家具中較為流行的裝飾紋樣,廣泛見于京作宮廷家具的寶座、床榻、幾案、椅凳、屏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