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7 | 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摘要]“達芬奇”的落馬,讓家具行業陷入了誠信危機,消費者紛紛為維權問題擔憂。其實,同樣遭遇維權困難的還有家具企業自身。維權成本高和維權困難是擋在行業規范化發展前的兩塊大石,企業自身保護意識的增強和保護體系的完善,是當前能夠有效防止侵權的方法。
“達芬奇”的落馬,讓家具行業陷入了誠信危機,消費者紛紛為維權問題擔憂。其實,同樣遭遇維權困難的還有家具企業自身。
近日,本網特邀廣東省中山市家具商會秘書長鄧廣森先生,深入分析目前家具企業所面臨的維權問題。
談家具企業維權——金融海嘯刺激行業反思
目前來說,企業的維權的成本太高,沒有一個法律體系和整體的社會輿論體系、保護體系的配合,就算在法律體系得到了勝利,但是最終的效果卻令人大跌眼鏡。企業可能花了幾百萬打了一場官司,耗時一年多兩年,而這個過程中對方卻繼續侵權。到企業快勝訴的時候,對方放棄了,停止侵權了,但那又如何呢?這一兩年已經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就算對方收到了懲罰,也只是象征性的一點點,遠不足以彌補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所損失的金錢和時間。
雖然整個行業面臨這些問題,維權的效果也不太理想,讓企業對維權的熱情有所不足。但是,大家在近三年中,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其中一個是金融海嘯帶來了,金融海嘯對整個行業的沖擊恰恰讓一些企業在面臨困難時看到了周圍有一些企業卻活得很好,探究原因之后才發現原來這些企業已經有自己的品牌、不斷去創新、擁有品牌專利的自我保護機制。企業學會自我保護之后,不會給其他做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有可乘之機,這種自我保護在創建品牌的過程中就應該伴隨著形成了。
談家具設計專利——公開就是最好的保護
在我們行業中確實存在一些現象,是將其他企業研發出來的新產品稍加改動就推出上市了,用好聽一點的詞叫做“優化”,讓企業憤怒又無奈。從古典家具行業來講,運用的很多原色都是古典元素,很難說是誰抄襲誰的,除非是整個家具組合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如果是這樣的產品,那企業與其將新產品遮遮掩掩地推向市場,倒不如大大方方地、大張旗鼓的推向市場,告訴整個市場“我就是首創”。因為,產品只要推向市場,即使再遮掩,終究都是會被抄襲,既然不是秘密的東西,就不可能用這種方式保護。那還不如用一種更加公開的方式,從營銷到媒體各個點都到位,對消費市場完全公開,反而是一種更好的保護方式。例如以前的“聯邦椅”,時至今日大家都還是認可。
企業一定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機制,機制是一個體系,要通過專利、營銷、宣傳等配合跟進,在推出新產品之前做好準備。產片推出之前和新品上市階段,這套機制要配合新品推行,這樣新產品已推出就能很快占領消費市場,并且在市場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奠定產品和企業的市場地位。
談紅木家具發展空間——拼的是品質和文化
紅木家具在最近這一兩三年有很大的進步,并不如以前那樣是傳統、古板的。現在欣賞紅木家具的人越來越趨向于高素質、高品位,而企業老板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他們已經經歷了從求生存到求發展再到講品牌的轉變。企業對紅木家具美的展示和要求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開始講究感覺、氛圍,從生產到銷售都有了很大轉變。雖然目前紅木家具產業與其他民用家具還有一些差距,原材、人工、產面積、占用資金周期較長等問題都制約這這個行業的發展,但整個行業的轉變也很明顯。紅木家具企業無法與其他家具拼質量,所以只能依靠自身特性,與其他家具拼品質,才有生存空間。
大部分的消費者都不是專家,那么要如何選購性價比高的家具?尤其是紅木家具,從材質到工藝的認識都不是那么簡單的。那消費者就只能相信品牌了。企業在幾十年累積下倆的口碑、人脈、品質體系、消費者認可度就是企業未來在市場立足的根本。所有,企業要有一定的承擔,這不僅僅只是材質,還要有工藝要求要有生產標準,要知道如何表對消費者,要有創立“百年老店”的愿景。企業要做品牌,就必須設立長遠目標,要在消費者心目中設立長遠、優質的形象,他們會更多的考慮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對等,考慮對消費者之間的相互尊重。
談行業規范——“達芬奇事件”引發的社會效應現象良好趨勢
歐洲的法律比較健全,他們的侵權成本很高,可能會讓侵權者傾家蕩產。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很健全的行業的約束體系、消費者監督體系等,由此三方共同壓制,整個行業就較為規范了。這當然需要時間,需要國民素質的提高、消費者更加富足了,對生活的品質有要求了,才會上升到某種精神境界。目前我們可喜的看到,整體的行業觀念正在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在改變、國家的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這三方共同在努力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此次“達芬奇”案例,也許在十年前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而現在卻能掀起這么大的波瀾、引起這么大的社會反響,說明行業已經在改變,也讓很多重視品牌、重視質量的企業看到的生存的希望,看到了發展的契機。我相信在未來的時間內,國內一定會涌現出更多的品牌。(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本網記者小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