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0 | 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值得自豪的地方。但是我們的自豪點在哪方面?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當韓國劇《大長今》、新加坡劇《小娘惹》在中國迅速走紅的時候,我們討論著奇特的娘惹文化,我們饑讒著韓國料理和驚佩韓國醫術的高明。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屬于我們中國化的東西。除了我們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顯示了我們的中國的特征外,中國化的東西還包括什么?南懷瑾大師多次呼吁: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在全球化的今天,很難想象一個民族不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將會演變成怎樣的一種危機。
特色文化的保留如今越來越被關注了。南懷瑾先生大力推行的讀經運動已經浩浩蕩蕩在少兒培訓機構和覺醒的大學生中開展了;孔夫子越來越受推崇;《周易》《道德經》也被學者推上了百家講壇;特色中式古典家具文化產業蒸蒸日上……所有這些都預示中國優秀古典文化的振興將會演變成一場浩浩蕩蕩的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只是,國人依然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復對古典文化的自豪感。
生活原本就是一部書,傳承著古典文化的點點滴滴,涉獵其中,必會驚嘆魏巍中華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且深感自豪。看到一張仿清紅木座椅是否會想起清代乾隆帝統治的盛世時期文化博洽的社會氛圍?看到古詩、古畫與古典家具的完美輝映,是否因為置身于古典文化氛圍而心生典雅之情?閑暇之際,誦讀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如《老子道德經》《論語》,是否深受圣人非凡的智慧的濡染?當代人們的生活時尚,高速。快餐文化的流行有悖于古典文化的細水長流,如果不善于在生活中發現中國古典文化之美,那么對古典文化的自豪感就無從談起。
恢復古典文化的自豪感當然還需要更深層次地學習中國古典文化。例如,深入誦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醉心于山山水水的美好景色的同時,欣賞作者在探求中國文化靈魂的道路上“彈奏”的時而深邃荒涼的二胡樂曲,時而清新婉約的古箏小調,時而低沉嘶啞的大提琴樂章,深刻感受到作者文化探尋的艱難的心路歷程。如此一來,不僅僅恢復并增強了古典文化的自豪感,也豐厚了自身對中國文化的感悟力。中國
古典文化,只有細細品味,深入揣摩,方能感悟至深。
恢復文化自豪感,傳承中國優秀古典文化,盡可能地掌握文化典籍,吸收古典文化精華,并最終表現到我們的日常生活言說和行為舉止中,表現出經中國古典文化熏陶而產生的優雅行為和溫文儒雅的氣質,喚起心中的自豪自尊,這樣的民族必定是最受尊重的民族。(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