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 來源:品牌紅木網
[摘要]日本本洲中北部的高岡,是匠人產業高度化中心,這是一個集合創意、技術工廠、線下展示、文創娛樂、旅游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文化體,它的運營經驗值得國內的紅木產業園區和紅木特色小鎮借鑒。
近日,得到中國駐日大使館支持,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吳曉波頻道主辦的“讓日本看到中國匠”中日新匠人交流展在日本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開幕,《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日本Yahoo!等多家媒體到場,新宿最熱鬧的街頭大屏幕上也滾動播出了活動的介紹視頻,吸引了大量關注。
同時,由新匠人、企業家等組成的近200人參觀考察團也前往了日本高岡的匠人小鎮,進行為期2天的交流學習。
日本本洲中北部的高岡,是匠人產業高度化中心,23萬人口的小鎮生產著日本90%的銅器和漆器。這是一個集合創意、技術工廠、線下展示、文創娛樂、旅游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文化體,它的運營經驗值得國內的紅木產業園區和紅木特色小鎮借鑒。
紅木產業園區的運營模式
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商業時代雜志社總編輯王永平在參觀時指出,高岡匠人小鎮與國內產業園區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運營模式,“運營模式很不一樣”。
王永平認為,高岡匠人小鎮背后,有著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模式:有人專門做模型,有人專門做著色,有人專門做畫稿,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構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這是一個良性的資源共享模式。反觀現在國內產業聚集的區域,往往各家各戶都在做相同的產品,互相之間形成極大的競爭甚至是設計抄襲,產品同質化競爭最終是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
這番分析直接指出了很多產業園區的弊端。過去在建設紅木產業園、產業基地時,往往和打造家具集散地沒有區別,把不同的紅木家具企業和他們的工廠搬進去,頂多再加上木材商,這種做法起不到資源整合作用,也沒有建立錯位競爭的體系。
全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上海市家具研究所副所長許美琪在中小型企業的現代化轉型問題中指出,建設產業園區是我國家具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這種模式要達到“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的目標,也就是說要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家具是一種最終產品,它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產業如木材加工業、人造板業、皮革業、紡織品業、金屬制品業等,配套產業有膠粘劑業、涂料業、五金業、裝飾材料業等。”
綜合以上兩個觀點可以看到,紅木產業園區的打造和運營,應該遵循分工和互補的原則,引進同類型企業時要考慮定位差異及其數量,以讓它們能在產業園區里長久生存、共享發展。
紅木特色小鎮的核心競爭力
前面提到,高岡匠人小鎮已經是一個綜合文化體,舉個例子,每年秋天匯集日本全國手工藝人的大型活動已經成為一個活動品牌,既有展示作用,又帶動旅游等發展。
考察團的另一位資深商業地產人士指出,高岡匠人小鎮的土地和匠人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租賃和被租賃的關系。國內要建設一個真正優秀的產業小鎮,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運作,而不是以這個名義做房地產開發。《人民日報》今年2月也曾發文指出,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要管住一哄而上的房地產沖動。特色產業是核心,文化是靈魂。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機制‘新而活’”才能成功。
這位商業地產人士也從他的角度,提出了產業小鎮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這個實實在在的運作,是指“切實提供傳播、品牌、渠道、社群電商技術、培訓、投資等等方面的系統賦能”。他還指出,一個合格的產業小鎮一般需要具備5個模塊,移用到紅木特色小鎮:一是總部,包括辦公大樓等基礎設施;二是線下展示空間,可能是以企業為單位的商業街模式,也可能是與使用場景匹配的休閑空間;三是較多的文創工作室等具有創新價值的機構;四是生態農業,根據地域情況,與旅游休閑產業做有機結合;五是配套的商業住宅開發。
綜上,紅木特色小鎮必須以強產業為基礎,因地制宜,深挖自身的產業特色,不得一味模仿復制。還要通過各方面功能、機制的完善,切實提高小鎮的文化屬性和運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深厚的產業基礎,建成優秀的紅木特色小鎮。
(來源:品牌紅木網 何欣儀∕文 楊銀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