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 | 來源:《品牌紅木》雜志
[摘要]紅木企業離不開標準化,無論是產品開發設計、生產流程管理,還是營銷服務管控,任何一個流程、環節都需要標準把關,只有符合技術標準、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才能讓這個企業提升經濟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
2018中國(大涌)紅木產業發展論壇上,原國家林業局科技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紅木分會顧問黎云昆在現場聽完五位嘉賓關于“紅木產業與標準化”的討論后感觸地表示:“沒有標準化,就沒有現代企業”。
他認為,紅木企業離不開標準化,無論是產品開發設計、生產流程管理,還是營銷服務管控,任何一個流程、環節都需要標準把關,只有符合技術標準、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才能讓這個企業提升經濟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
盡管紅木家具行業屬于傳統制造業,但是,在新經濟環境背景下,正朝著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目標大步地邁進。總體而言,大多數紅木企業對于標準化發展的意愿比較積極,一方面,標準化發展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另一方面,從更現實的角度來看,標準化正在推進紅木企業新一輪的改革升級。
對于紅木企業而言,盡管現在市場的競爭遠比以往激烈,但現代化經濟的特點決定了紅木企業只有將標準化工作滲透到生產、經營、技術等各個領域,才能生存和受益。
在紅木企業的未來之戰中,依靠標準化(包括管理制度的標準化、生產的標準化、營銷的標準化)來增強產品與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戰略升級,達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合理化、高效率、高質量
企業行為的參考坐標
對于此前修訂工作頗多曲折的《紅木》國標,“不久后將要生效”的消息為這個正在穩步升溫的市場再添一把旺火。而由此牽引出的“標準化”問題再次成為行業內的關注焦點。
“標準化施行的意義在于,可以為紅木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個行為參考的坐標。”全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山東成紅木董事長張錫復告訴《品牌紅木》雜志,東成紅木多年來始終堅定走“標準化”治企之路,從產品設計到設計管理,從車間布置到材料擺放,從工時測定到操規范的建立,從生產、包裝、搬運、儲存到安裝、交付使用等每一個環節,從總經理、業務主管到技術員、操作員等每一個崗位逐一梳理完善,形成397項技術標準、37項工作標準和113項管理標準。這讓紅木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有章可循,老員工或新員工通過查閱或依據公司制定的標準進行相關的生產、銷售及管理工作,既保證生產出來的每一件產品、每一個部件都是品質上乘,也使企業在整個執行過程中井然有序,因此成為廣東首家獲得AAAA級(國家最高級)標準化良好行為的紅木企業。
全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東陽中信紅木董事長李忠信也持有相同的觀點。在他看來,標準化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對紅木企業發展而言會是利好,“現在紅木企業生產成本在上升,制造能力也大大加強,不能再走老路了。以標準化為核心戰略,是紅木企業現代化發展的典型特征,而且必須要走心。”他還指出,《紅木》國標的修訂非常及時,每個企業都必須遵循,才能讓消費者放心。
事實上,中信紅木也給出了很多后來者可以借鑒的方法。每道工序都有生產標準,每位員工有崗位職責標準,比如送貨有送貨制度,退貨有退貨制度,出差有出差制度,報銷有報銷制度,財務有財務制度,行政有行政制度,后勤有后勤制度,這都使中信紅木的經營管理更加精細、有序。
前不久,《中國傳統家具名詞術語》國家標準研討會在廣州永華紅木召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行業大品牌參與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決心和魄力。除了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永華紅木對自身的標準化建設工作也相當重視,不僅注重產品標準的制定和貫徹,也注重與產品標準配套的其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以實際行動積極改變紅木企業標準化建設消極、被動的現象。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在廣州市番禺區石碁古典紅木家具行業協會會長、永華紅木副總經理邱志坤看來,標準化帶來的一個最顯著變化,是紅木企業能夠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質量可靠、滿意的產品,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過去消費者總是覺得紅木產業“水很深”,但不管是木材標準、技術標準、生產標準,還是銷售標準、服務標準,只有聯手唱好“同臺戲”,甚至以高于國家標準的要求來執行,將能為紅木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觀念要跟上,方向也要對
接受《品牌紅木》雜志采訪的多位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實施標準化戰略的實踐看,需要對紅木企業的負責人、決策者、從業人員等進行標準化意識觀念的培植。因為到現在紅木家具制造水平大多還是依賴于有經驗的工匠師傅,育人機制還是師傅帶徒弟,這樣的行業特性決定了紅木企業標準化水平有待加強。
“紅木家具可以有自己的特性,也可以是標準化的,不能以一種形式出現。標準化是衡量紅木企業能否向前邁步的指標,標準化水平越強,生產、銷售等會做得越細。”東莞國壽紅木副總經理王耀佳對《品牌紅木》雜志表示,國壽紅木早就已經開始了布局標準化,在探索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管理制度的標準化,在規章制度、紙質流通文件,以及與經銷商的溝通文件上做到標準化,形成統一規范的編寫格式及處理程序。
二是生產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生產流水線、工藝組件、機械設備等上面,譬如國壽紅木擁有多達60臺國內規模巨大的精雕機陣列,確保高效產能,同時其生產流程也嚴格按照作業指導書,在開料車間內看不到任何一塊用于制作家具的方材與地面直接接觸,加工好的木材即使是薄的彎料也必須使用隔板,主要為了防止木料吸水回潮變形而采用的標準化操作,這在國壽紅木工廠是非常平常的做法。
三是營銷的標準化,營銷的大方向必須是標準化的,從而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把銷售真正的做好。如文件類、培訓類、店面營銷類等都需要標準化,口徑必須一致,絕不能面對不同的客戶說不同的話。“標準化能給紅木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但是,哪一環節不成熟,都可能導致企業出現小毛病。沒有標準化,問題更多。”王耀佳還說道。

標準化是衡量紅木企業能否向前邁步的指標,不僅要注重產品標準的制定和貫徹,也要注重與產品標準配套的其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國壽紅木供圖)
今天我們經常在講,中國制造要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大部分有識之士都會誠懇告知:要實現這些目標,標準化是重要的支撐。在東陽卓木王總裁杜長江看來,紅木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就是利用好標準化方法提升企業發展層次,發揮更多主動性和創新性,給企業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去攻克“市場挑戰”這座大山。就像卓木王,近兩年來在業界總能聽到很多它關于創新的各種聲音,可我們還了解到,卓木王嚴格規范企業生產和管理,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做到層層把關,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在管理中,做到職責分明,管理監督透明化,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展示著中華文化。
“紅木企業從發展期進入成熟期,從游擊隊方式進入規范階段,從小規模進入到多人合作、靠組織運作的組織模式,標準化程度就需要提升。”杜長江告訴《品牌紅木》雜志,紅木家具的藝術性與標準化并不沖突,其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文化、工藝,這是它的魅力,而紅木家具本身又是標準品,對企業而言,不可能出現一張紅木桌子1.8米長,另一張紅木桌子1.7米長的情況,這樣的話,生產效率太低了。
無疑,在紅木企業的未來之戰中,標準化是一條捷徑,既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提高了供給的質量。(來源:第四十六期《品牌紅木》雜志 梁曉珩∕文 楊銀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