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4 | 來源:魚珠木材
[摘要]從全年進口形勢來看,2015年紅木進口減少近半。主要受市場供需矛盾加劇的影響,尤其國內紅木終端消費市場持續低迷,導致對原材料需求大幅減少。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當前國際紅木原材料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但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定價話語權依舊較弱。
2015年紅木進口減少近半
(一)紅木原材料進口
2015年我國累計進口紅木90.43萬立方米(以原木材積計,下同),同比減少56.01%;進口總額達10.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60億元(以6.50的匯率計算,下同),同比下滑59.43%。其中,全年累計進口紅木原木74.25萬立方米,同比減少57.17%;進口總額達8.6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45億元,同比降低61.04%。進口均價達1169.67美元/立方米,同比下降9.04%;進口紅木鋸材11.39萬立方米,同比下降49.78%;進口總額達2.0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5億元,同比下降50.70%。進口均價為1775.32美元/立方米,同比下降1.83%。
從全年進口形勢來看,2015年紅木進口減少近半。主要受市場供需矛盾加劇的影響,尤其國內紅木終端消費市場持續低迷,導致對原材料需求大幅減少。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當前國際紅木原材料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但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定價話語權依舊較弱。
從紅木資源進口來源地來看,2015年我國從“南洋地區”進口紅木的達42.53萬立方米,占進口總量的47%,進口總額為7.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6.39億元。從非洲地區進口紅木達46.92萬立方米,占進口總量的52%,進口額達3.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62億元;從中美洲地區進口紅木1.00萬立方米,占進口總量的1%,進口總額達0.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9億元。
自2014年7月,我國從非洲地區進口紅木總量首次超過“南洋地區”,2015年整年非洲地區繼續保持我國紅木資源的第一大來源地,其來源比重同比增長10%。由于“南洋地區”產地紅木出口政策收緊,其所占進口比重下滑了9%。但“南洋地區”依舊是我國紅木鋸材最大來源地。中南美洲地區因地理位置原因,所占比重均保持在1-2%。
從進口價格來看,中國紅木進口綜合價格指數(HIPI)顯示,2015年年均進口價格指數為165.33,同比增長2.7%。盡管國際市場低迷,但價格未出現市場期待的調整。
其中2015年8月進口綜合價格一度跌至2013年5月的水平,創27個月來新低。但也從當月開始,在印度小葉紫檀進口的拉升下,下半年紅木進口綜合價格指數一路走高。除去小葉紫檀因素,其他紅木樹種的價格基本穩定。
(二)國內原材料交易市場
根據中國木材價格指數顯示,2015年國內紅木原材料交易呈現“高開低走”態勢,尤其進入5月,國內原材料交易價格降至三年來最低;下半年紅木原材料交易總體呈現相對平穩態勢。
通過比較近年來國內紅木原材料交易可以發現,2015年國內原材料交易市場經過深度調整后,整體已趨于平穩,尤其交易價格波動幅度較往年趨于穩定。
(三) 行業生產概況
據估算,2015年我國有紅木制品生產與銷售企業近17000家,同比減少近35%;年產值達100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37.5%。產業主要聚集以下地區:北京及河北地區、江蘇常熟及周邊地區、上海、浙江東陽、福建仙游、廣東江門及大涌、山東淄川、云南瑞麗、廣西憑祥、江西廣豐。
(四)紅木制品市場
全國紅木制品市場景氣指數顯示,2015年年均市場景氣指數為94.46,同比下滑15.56%;反映全年市場深度調整。
2015年全國紅木制品市場呈現高開低走態勢,但呈現整體收縮。尤其進入4月份,紅木市場收縮至警戒水平以下狀態。進入5月,受季節性因素的印象,市場交易小幅回升,但是難敵宏觀環境壓力。7月開始制品市場在收縮狀態下運行企穩。
從紅木制品進出口市場來看,2015年我國進口紅木制品178656件,同比增長了42.47%,進口額達2878.5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8億元,同比增長了16.07%;進口均價下滑18.52%。
2015年我國紅木制品增長主要源于對東南亞地區紅木初成品的進口加工。受勞動與原料進口成本上升因素的影響,更多紅木企業選擇在東南亞開設工廠,就地取材,在進行深加工。
2015年,我國出口各類紅木制品6899件,同比下滑38.90%,出口額達368.0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0.24億元,同比下滑15.14%。出口均價同比增長38.88%。
從數據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紅木制品生產成本明顯增加,市場需求也相對減少。(來源:魚珠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