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4 | 來源:新浪網
[摘要]中國古代出現了多次收藏風潮,似乎每次盛世都能點燃人們的收藏熱情,而“揚古抑今”的收藏現象也絕非今天所獨有。
誤區三:歷史崇拜。認為家具越老越值錢,只有老家具才有收藏價值。
中國古代出現了多次收藏風潮,似乎每次盛世都能點燃人們的收藏熱情,而“揚古抑今”的收藏現象也絕非今天所獨有。曾聽胡德生老師說過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極為有錢的暴發戶想搞收藏,便向人討教,收藏什么樣的東西最值錢?人們告訴他越老越值錢。于是他傾盡家產買了一頂大禹治水時戴過的草帽子、一件姜太公渭水垂釣時披過的蓑衣、一個周文王囚禁羑里時在監獄中用過的木碗,最后落得個披蓑衣戴草帽手拿木碗沿街乞討的下場。這個故事是清代雍正年間編撰出的,為的就是諷刺當時那些一味“揚古抑今”的收藏者們。
可見,這種過度的歷史崇拜不是古典家具收藏中的問題,而是所有文物收藏的通病。并非所有的“老舊”之物都可以稱為文物,只有那些有藝術價值、文化內涵、歷史意義的老物件才是真正的古董,才擁有收藏價值。古典家具收藏亦然。
中國古典家具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至明清時期達到了藝術巔峰。在此之前的宋元時期可視為古典家具藝術的發展積蓄階段,宋元之前的家具則更多地體現了歷史價值,在藝術性上并沒有明清家具那樣高的成就。因此,將歷史早晚作為認定家具收藏價值的判定標準顯然是錯誤的。
拋開對于制作時間的過分執著不難發現,現代新制紅木家具同樣擁有收藏價值。這一點在拍賣市場上也有所體現,曾經的“家青制器”專場,拍賣的就是田家青先生設計制作的具有時代風格的古典家具。這次專場拍賣創造了成交額兩千多萬元的不菲成績,許多家具成交價格讓明清時期的古董家具也望塵莫及。由于一些新制的古典家具從設計和工藝上都不亞于古董家具,加之珍稀木材難以再生以及一木一器的不可復制性,新制精品古典家具同樣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誤區四:工藝法典。認為雕刻越多收藏價值越高,工藝復雜程度和收藏價值成正比。
中國古典家具是工藝美術中的一個分支,因此,工藝必然成為古典家具的重要表達。然而,近年來卻有一種觀點,過于強調工藝的復雜程度,而忽視了諸如器型等其他因素。這不僅在收藏領域可以看出端倪,在新制的古典家具上也有體現,形成了一部分“雕刻藝術家具”的流行。
古典家具的審美標準中,器型應該始終是最核心的標準。一件器型優美的家具,無論是紫檀、紅酸枝、核桃木、榆木制作的,還是制作于宋、元、明、清、民國、現代的,都是有藝術價值的。
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是雕刻、鑲嵌等工藝的恰當點綴。雖然舍簡求繁可視為一種藝術風格,如法國的巴洛克、洛可可,但這種繁雜的表現手法需要恰當而適度,否則極容易走向王世襄老先生提到的“繁瑣”、“贅復”與“臃腫”的“病”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