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4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摘要]伍嘉恩見證了明式家具在現當代中國的再發現與再研究,也是很多明式家具展覽與拍賣的幕后推手。在收藏圈內,因其豐厚的資源和專精的研究,人們將她稱為“黃花梨女皇”。
“伍嘉恩從一個愛好者開始,后來成為當各國博物館的顧問。自稱不懂得做生意,只愿意和愛好明式家具的人打交道,收藏一多,‘嘉木堂’變成博物館館長和行家來港必到之處,香港臥虎藏龍,伍嘉恩,奇女子也。”香港作家蔡瀾在他的博客中這樣記述這位知名的明式家具研究者、古董商。
一個月前結束的香港春拍中,嘉德拍賣推出的《1間房——比利時侶明室藏明式家具》引人關注,11件家具全部成交。侶明室主人菲利浦?德巴蓋是著名的明式家具藏家,他鐘情明式家具始于20多年前,當年他尋求專家指點時,朋友的建議是,“香港的伍嘉恩,沒有人比她更懂得黃花梨家具。”
與明式家具相處的40多年中,伍嘉恩幾乎與所有重要的藏有家具的博物館與收藏家打過交道,如美國著名古董商、大藏家安思遠,以及曾任兩屆“敏求精舍”主席的葉承耀絕大部分的收藏也源自于她。
自1987年在香港中環開設了第一家專營明式家具的商行“嘉木堂”,伍嘉恩見證了明式家具在現當代中國的再發現與再研究,也是很多明式家具展覽與拍賣的幕后推手。在收藏圈內,因其豐厚的資源和專精的研究,人們將她稱為“黃花梨女皇”。
鐘情嘉木
伍嘉恩早年求學海外,“我對明式家具開始有興趣是在外國生活期間,當時的收藏是很悠閑的,因為還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些。”1970年代,她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第一次看到明式家具的陳列,之后便漸漸入迷。彼時,國內對明式家具的研究專著尚且不多,伍嘉恩接觸了德國學者艾克出版于1944年的《中國花梨木家具圖考》。“看到好的書時,我就抄下來。聽說哪兒陳列著好東西,我就去敲那家博物館的門。”
1980年代初期是伍嘉恩最“發燒”的階段,她整日奔走于世界各個存放明式家具的展廳和倉庫,不停翻閱相關著作、研究文章以及展覽信息。在英國期間,她更是穿著蛙人服“混跡”于著名的古典家具修復工場,仔細觀察工匠如何組裝、打磨明式古典家具,借以了解明式家具內在結構上的奧秘。
“其實明式家具為何能夠外形那么簡約,又那么耐用,這全是因為內部的榫卯結構在起作用。家具內在的榫卯結構在內里散發著力量。”伍嘉恩說。
由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明式家具二十年經眼錄》2010年出版,至今已印行四次。這本書收錄了伍嘉恩經手的、有代表性的明式家具以及收藏故事。在書寫這些收藏故事時,伍嘉恩的筆調是直接、率真的。就如同在與同好談話一般,細數自己如何在遇到心儀之物后輾轉反側;或與愛物失之交臂后的悵然若失;又或奔走各方、尋尋覓覓。有時,一些好東西又會在失去數年之后再次突然出現,得失之間的故事也在她的收藏經歷中不知凡幾。轉眼五年過去,伍嘉恩收藏的故事又已不止20年,最近新書《明式家具經眼錄》剛出版,加添了這幾年的故事。而書中的《明式家具的復興》一文,更是從民國說起,細數近代以來有關明式家具人與事。
王世襄的影響
1986年,伍嘉恩從藏家過渡為行家。“這樣就能夠經手更多的明式家具,也是對自己占有欲的一種滿足吧。”伍嘉恩說。
1980~1990年代,香港風云際會,成為海外中國藝術品的最大集散地。身處其中的伍嘉恩自然地作出人生策略上的調整。另一個外在推動力是她的忘年摯交王世襄對明式家具的研究的深遠影響。1985年,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賞》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并在同期舉辦展覽,大部分展品便是來自伍嘉恩的收藏。此書的出版,一直被家具收藏圈視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明式家具鑒賞》出版之前,王世襄赴英國講學時路經香港,見到了伍嘉恩。“我當時比較年輕,而且是女生,對明式家具感興趣,并且開始收藏明式家具,他非常驚訝。”伍嘉恩曾這樣談起自己與王世襄結識的情形。此后,王世襄希望自己對明式家具的研究著作能夠被翻譯成英文,因為知道伍嘉恩熱愛明式家具,因而囑托她來翻譯。“所以在大潮來臨之前,我就讀到了他的書。”
“1985年就是這樣一個轉折,因為王世襄在文博界的名望,當時香港的大收藏家幾乎都去了那次新書發布會,明式家具才由此被中國人重新認識。如果沒有他對規范的確立,人們對明式家具的認識依然只停留于外觀上的審美,無法登入學術的殿堂。”伍嘉恩對記者說。(王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