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5 | 來源:新浪收藏
[摘要]一名真正的“手藝人”,首先要學會愛自己,并且要有信仰,因為沒有信仰就做不出好的設計。愛自己、愛家人、愛自己的民族,這是成為一名真正的“匠人”的基礎。
人物名片:朱小杰,石匠、木匠、鉗工、會計,最后還是回到手藝人的角色?,F任溫州家具學院院長、中央美院客座教授。

朱小杰與木頭為伴,做自己能做的事
與木為伴是順其自然
記者:手藝人這個角色為何讓您如此迷戀?“手藝讓人更像人”又該怎樣解讀呢?
朱小杰:手藝給我的設計生涯奠定了基礎,因為一個設計師首先得是個手藝人,否則會挺難的。我現在經??蠢献?、莊子的書,記得莊子曰: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說:每個人能做到不為別人謀利益,也不取別人毫厘,則天下自然太平。其中延伸出來的另一個道理就是人人都做自己喜歡、做自己能做的事,這是最重要的,我選擇與木頭為伴,是下意識的,但也順了道家莊子這句話的道理,做自己能做的事。
記者:一個真正的“手藝人”應具備哪些素養,這種素養要從何處尋?
朱小杰:一名真正的“手藝人”,首先要學會愛自己,并且要有信仰,因為沒有信仰就做不出好的設計。愛自己、愛家人、愛自己的民族,這是成為一名真正的“匠人”的基礎。其次,必須是一個能工巧匠,而不能只是泛泛而談。所謂能工巧匠就是說自己要學會如何表達。最后,要有一套屬于自身的、切實可行的理論系統來支撐自己的設計。
設計與手藝不分家
記者:在前不久CIID的廈門年會中,您也一同參與了場外展“設計·匠”部分的策展工作,能否請您解讀一下“設計·匠”所要表達的“意”與“境”?
朱小杰:匠,其實就是手藝。在我的觀念中,設計和手藝不分家,唯一的區別就是功能。也許對藝術的理解不一樣,我想何為藝術,藝術就是思考。藝術并不是指具像的畫畫、雕塑、攝影等,而是把一種美好的愿望與思想、一個讓人愉悅的故事、一種讓人分享的生活經驗,以一種形式來表達,當這種表達形式是美的,就成了藝術?!霸O計·匠”也正是一種分享,與大家分享所看所愿所想。
記者:就您自己的感受與觀察,目前手藝人(特別是木匠)的地位如何,是否經歷了一些變化,他們的生活狀態又是怎樣的呢?
朱小杰:中國的設計還處在初期,包括我自己。因為我們有一段時間忽略了設計?,F在我們很努力,也會出現一些好的作品。但是這么大的一個民族,好作品的量還是太少了,如果沒有一個量的積累,很難有質的變化。中國設計還需要一段時間。每一個人的經歷、文化背景、地域的差異以及對美的標準都不同,而且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澳珀溫州大宅的室內設計及陳設家具皆出自朱小杰之手
別把傳統丟了
記者:您如何理解“匠心”?缺乏“匠心”就無法做到極致,也曾有名家說“日本人是匠人氣質,而中國人是商人人格”,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我們究竟不同在哪里?
朱小杰:好的設計師需要探索自己的內心,然后將內心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并成為作品。如果一名設計師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設計生涯也就結束了。本來中華民族在設計上就具備基因與天賦,中國其實不缺設計,設計是中國人最擅長的事情。千萬別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給丟了,這是最重要的,不是國籍的問題。
記者:中國是否有自己的“匠人文化”,目前我們所欠缺的地方在哪里?
朱小杰:當然有。我很喜歡一句話,“你往后看多遠,你往前就能看多遠”,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足以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可惜很多人不愿向后看。
眾人拾柴火焰高
記者:擔任溫州家具學院院長的初衷是什么?
朱小杰:教育是嚴謹的,溫州家具學院的創建承載了很多人的努力和希冀,“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學院有這樣的結果:一、向社會輸送具備設計師基礎知識的手藝人;二、為教育事業尋找一條既是傳統又是創新的路;三、打造溫州家具學院的教育品牌。
溫州家具學院的學生三年只讀三本書,讀《家具基礎》學會動手、讀《老子》學會思考、讀《學院校訓》學會自律,也許這也是一種創新。
記者:《道德經》與家具設計之間有何關聯?您希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設計師?
朱小杰:成長的道路,我不覺得這方面有誰可以指導,每個人成熟的路徑不一樣,怎么走,能走到哪里,只有本人具備發言權。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心急喝不了熱粥,任何事物的成長都需要時間與生活的經歷。一技之長很重要,但更要緊的是對生活的態度。手藝讓人更像人,沒有遠大理想,做回自己回到本能,做簡單并有意義的事。有句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是溫州家具學院的夢。
心靜自然涼
記者:有媒體評價您的教育方式是融“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與“西方先進設計理念”于一體,您贊同嗎?
朱小杰:在與西方的交流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識,因為我們封閉的時間太長了。但是在引進西方加工技術的同時,我也從沒忽略中國傳統工藝。
家具設計教育比較特殊,跟普通的高等教育不一樣,我認為思考的方式有兩種:用腦思考和用手思考,我以為用手思考更重要,但現在的學校似乎更注重前者的培育,這是最要命的問題。學院不教設計,只是培養手藝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將民族的精髓傳遞下去,同時也要與世界同步。
記者:社會風氣不免有功利浮躁的一面,時下一些年輕設計師,并不能真正明白家具之美,而只以標新立異為能事,“創新”出許多風格獨特的設計“作品”,對此,您怎么看?
朱小杰:有句古話說得好,“心靜自然涼”,我將其引申為自我審視、自我了解的過程。因為人類自我認知的失誤,整個世界無法靜下來,我想重要的是如何停一下步伐,讓自己靜一靜,學會聽聽自己的心聲,這是關鍵,特別是作為設計師。(王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