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 | 來源:新浪收藏
[摘要]明式微縮家具看起來小巧精美,但制作的過程卻比1:1的正常家具還要耗時費力。查資料、測算、構思,制圖、放樣、打樣板,開榫打卯、安裝打磨,直到最后一道工序燙蠟,“每一樣程序都嚴格按照古法炮制”。
人物名片:閻民怡,1948年生,祖籍西安,現居武漢。1982年始研究明式微縮家具,1994年加入“中國明式家具學會”,1999年獲“世界最小的傳統木工工具”和“世界上最小的明式家具”兩項吉尼斯世界記錄。
“你修成佛了!”第一次見到閻民怡制作的明式微縮家具,明式家具研究鑒定專家張德祥如此評價。圈椅、供桌、條案、屏風,這些做工精細、古樸清秀的微縮家具,都是閻民怡依照明式家具的原物,按照7:1的比例縮微制作的。
“家具雖然小,但是制作材料、內部結構,甚至每一個配件,都跟傳統的明式家具完全一致,全部采用與古代相同的榫卯結構及構造方式。”閻民怡說:“每件家具、每個部件的制作,都要使用游標卡尺甚至千分尺進行測量,精度達到一毫米的一百分之一,有些部件的結合處僅僅0.2毫米。”其中有一件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椅背上一個指甲蓋大小的牡丹雕刻圖案,紋路繁復細膩,要在放大鏡下才能觀賞。
明式微縮家具看起來小巧精美,但制作的過程卻比1:1的正常家具還要耗時費力。查資料、測算、構思,制圖、放樣、打樣板,開榫打卯、安裝打磨,直到最后一道工序燙蠟,“每一樣程序都嚴格按照古法炮制”。
“一件作品,時常需要三個月到半年之久才能完成。”閻民怡說。僅僅一個紫檀直欞架格上綠豆大小的銅制吊牌(即拉手),就得連續花上13個小時。著名學者王世襄稱贊閻民怡的作品是:“嚴格遵照傳統造型和結構,將尺寸縮到最小,以小到無法再遵照傳統規格做出榫卯為度。小中見大,比例不差毫厘,神韻如真,堪稱一絕。”

明 黃花梨無束腰鏤空條環板方桌和明黃花梨正圓、海棠透光靠背燈掛椅
半路出家
很多人以為,能把微縮家具做得這么極致,閻民怡一定是個很有經驗的老木匠。但實際上,他只是一個半道闖進家具行業的門外漢。
閻民怡出身語言學專業,爺爺是民國時期著名文人閻甘園。受家中書香文化的熏陶,“從小就對文學藝術類的東西特別喜歡”。
198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閻民怡無意間在一本上海出刊的《家具》雜志的扉頁上,看到幾張明式家具的黑白照片。“怎么會有這么美的家具,太漂亮了!”他驚嘆萬分,明式家具的魅力震撼了閻民怡。此后,他開始收集一切關于明式家具的資料。
“當時,人們對明式家具還不夠了解,資料也非常少,我給很多雜志社、圖書館、出版社寫信求助。起初得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論文和介紹明式家具的小篇幅文章,偶遇幾幅有關明式家具的圖片或者繪畫,便欣喜若狂。”閻民怡說,“最先得到的完整著作是楊耀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之后,又從出版社購得古斯塔夫·艾克先生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
憶及當年涉入明式家具領域之初,閻民怡十分感慨:“當時很多人對明式家具認識不足。陜西某大學一位前任校長,家里有一對明代黃花梨玫瑰椅,他把這對椅子的靠背和扶手全部鋸掉,只留下一副坐墩,當成做飯的墩架。如今這對坐墩,幾經轉手,被我的一位朋友收藏,卻永遠失去了修復的可能!”
八十年代末,隨著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相繼出版,國內開始掀起一場收藏明式家具的熱潮,人們也逐漸意識到明式家具的價值。
一次,閻民怡聽朋友說,有人把一對明黃花梨萬歷柜,以8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一位美國人。“據說,這對萬歷柜比黃胄先生收藏的那對黃花梨萬歷柜還要好上許多。”于是,閻民怡透過朋友,希望能給這對萬歷柜拍幾張照片,再做個測繪。“如無可能,即使看一眼這對家具也行。”閻民怡說。無奈的是,家具的主人擔心閻民怡會壞了自己的生意,始終沒同意讓他看一眼。
種種令人遺憾的經歷,都成了激發閻民怡制作縮微明式家具的動力。“我希望更多的人們能夠了解明式家具,愛護明式家具,珍惜這些世界家具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珍寶。”閻民怡感嘆道。
7:1的比例最佳
最初,閻民怡對明式家具僅限于研究方面,直到1992年才開始動手制作。20多年來,閻民怡只完成了60多件作品。對他來說,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滿了不易。“因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到工藝方面的知識,所有的技藝都是我自學的。”閻民怡說,為了與明式家具原物一致,他想盡了一切辦法使作品更加貼近原物。
“比如軟屜的椅面、榻面,就得編織席面、穿繃棕屜,而這些都是我以往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手藝。于是就從舊棕繩上拆下棕絲,然后再捻成細小棕繩,一根一根繃制而成。”閻民怡回憶,因為自己最初對于編織席子一竅不通,實在沒辦法就只能將家里的枕席拆開,一邊拆一邊做記錄。“哪根線在上,哪根線在下,都要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完全是現學現編。”

明 黃花梨有束腰“萬”字欞格羅漢床及清黃花梨仿竹材方炕桌組合
最難做的家具,要屬直欞架格。有媒體報道:“初步測算,架格共有榫卯上千個,最小的配件,僅有綠豆般大小,而榫卯的接頭,有的甚至比芝麻粒還要小,全部是他一刀一錘敲打出來的。”有時候,“稍微多一用力,整個零件就會‘報銷’。”
閻民怡說,7:1是他制作明式微縮家具最滿意的一個縮微比例。“起初也做過八分之一、九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比例,后來還是覺得七分之一最為合適。”對于這些微縮家具,曾經有人揚言:“閻民怡把明式家具做到七分之一,我要做到幾十分之一乃至一百分之一。”“實際上,家具縮微的比例是幾何級數,一百分之一的明式家具小得像彈球。而彈球那么大小的明式家具,無論如何也是難以制作出全部榫卯的。”
閻民怡稱自己的工作是“縮微復制”:“復制不同于仿制,既然是‘復制’就應尊重原物,力求與原物按照7:1的比例保持一致。使自己的作品,從外觀到骨子里,都必須達到真正的‘明式’。”用10年時間來研究中國古家具的歷史及特征,22年的時間來復制微縮明式家具。閻民怡從長期的制作經驗中得出,7:1是既美觀大方又能夠做出所有榫卯的最佳比例。
價值千金的記錄
閻民怡制作家具有一個習慣,他會把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全程記錄下來,分別匯集成冊。比如:工作筆記、圖紙資料、難點記錄、樣板資料、制作過程的照片資料,以及工時記錄等等。
一些人無法理解閻民怡的做法,甚至有人覺得這些記錄是浪費時間,但閻民怡并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明式家具。正是因為對這些細節的記錄,才使得人們更清楚地看到每一件縮微家具誕生的整個過程及其制作時的艱辛。”
對于這些詳細的記錄,有媒體曾經評價,這些縮微明式家具所有資料的價值,絕不亞于他全部縮微家具的價值。而現在,國內外已經有很多人想出高價購買他的記錄和作品,但都被閻民怡一一回絕。他說:“當初并就不是沖著名利才去制作這些縮微明式家具的,也從沒有想過用這點東西去賺錢。”閻民怡的計劃是,將來要把這些東西無償贈送給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