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9 | 來源:新聞晨報
[摘要]“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紅木家具始終是中國家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東方文明的傳承,是現時代的召喚,是心靈情感的訴求。紅木家具身份的彰顯,不僅依靠的是資源性優勢,更多的是一份歷史情懷和精美工藝所帶來的享受!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紅木家具始終是中國家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東方文明的傳承,是現時代的召喚,是心靈情感的訴求。紅木家具身份的彰顯,不僅依靠的是資源性優勢,更多的是一份歷史情懷和精美工藝所帶來的享受!
在明、清兩代,紅木家具是文人雅仕、達官顯貴甚至皇室宮廷的專享。在近百年間,紅木家具曾經興盛,也經歷過衰落。建國后,國家經歷了多年戰爭,百廢待興,普通百姓無法承受紅木家具的貴重,它轉而成為當時能夠為國家出口創匯的產業之一,絕大多數以出口日本、中國香港地區及東南亞等地為主。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春風拂來,社會經濟日益繁榮,紅木家具才又重新進入老百姓的視野。1990年全上海紅木家具產值僅為105萬元,在整個家具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現如今,紅木家具在總體家具銷售中所占的比重約為1/10,這看似不算舉足輕重的1/10意味的是20年間所獲得的幾十倍累積的矚目。身價高昂的家具、精美絕倫的工藝、不斷翻漲的原材料價格、越來越接近于收藏品的定位,以及趨之若鶩的擁躉——圍繞著紅木家具,總有著諸多焦點話題和熱切目光。尤其是近年來紅木家具業的發展勢頭已難以只用“迅猛”這樣單純表達成長速度的詞匯來概括了。因為“迅猛”描述給我們的是一種“跑步向前”的單調姿態,卻無法傳達行業復興的深層動因。

傳統圖案的月洞門內有說不完的故事
正如一枚枚精密齒軸帶動鐘表指針的持續轉動,行業興盛的背后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默契配合。社會經濟的日漸繁榮在90年代如春草萌動,當日子過得富足起來,生活自然不能再停滯于過去“36只腳”的單一“味覺”,人們開始尋求舒適和溫暖、進而追求文化和品味、談論收藏和意韻、關注財富的增值,這些要求在紅木家具上能夠一一得到滿足。國家富強也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而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家具不可或缺的支撐點。與此同時,傳統紅木家具工藝與文化的精髓并未由于背在國人身上的戰爭之創和建國后的百廢待興而斷流,它一直在民間默默地蓄積與期待著。一代代匠人執著無私地將他們的技藝傳授給后人,在這幾十年的涓涓靜流中流淌著他們對身之所系之家具文化脈搏的真切崇敬和由衷呵護。無論是精準微妙的榫卯結構還是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藝和古韻悠然的款型,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回眸找尋,發現“她”娉婷走來,仿佛從未隱退過。
在鱗次櫛比的家具賣場,紅木家具展廳常常位于商場的最高樓層。“高”,既可解讀為紅木家具的天生尊貴,也透露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含笑自信,吸引著樂于拾級而上的人們。百花齊放的時代賦予了如今紅木家具市場空前豐富的形態,您既可以欣賞明式家具的洗練,也能夠細細品咂清式家具的雍容,更不乏新中式家具融合了古意與時尚的美感。紅木家具文化在這黃金般的二十年中,不僅實現了傳承,更穩穩地邁出了升華的第一步。

古色古香的紅木家居裝修
歷經近二十年的精心孵育,上海紅木家具行業所取得的成績讓人欣慰。地處江南“蘇作”家具的發祥地,上海紅木家具的底蘊不可謂不深,超越一個多世紀的中西文化交融,使上海紅木家具對于品質與格調的拿捏更勝一籌。“上海出品”承襲了MADE IN SHANGHAI的“精”與“雅”的心傳,將誠信興商的理念一以貫之,也涌現出諸多廣受消費者青睞的紅木品牌。這些風格相異、各具所長的上海品牌構成了繁花似錦的紅木家具市場,為成千上萬人的生活增添瑰麗之色。他們緊緊把握著的一條主線就是,秉承傳統文化精髓,無愧于大自然的饋贈。(陳雪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