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0 | 來源:蘇州日報
[摘要]去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三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上,江蘇省蘇州市東山人張建社、張文君的《高扶手南官帽椅》為蘇州市唯一的紅木家具獲獎作品,一時名滿省城。
去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三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上,有全國三百多家參展單位的近千件參評作品,其中109件作品獲得博覽會“迎春花”獎。江蘇省蘇州市東山人張建社、張文君的《高扶手南官帽椅》為蘇州市唯一的紅木家具獲獎作品,一時名滿省城。

父親張建社正在指導兒子張文君雕刻
在中國,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凡遇中國藝術展覽,均會出現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典型文化符號——椅子。每個中國人曉得這是一張傳統的“紅木椅子”,較熟悉的會說這是一張“明代的官帽椅”,但張建社、張文君父子倆一定會說這是一張“明式紫檀木扇形高扶手南官帽椅”。
明式紫檀木高扶手南官帽椅——這個了不得的名字,其實是個歷史、風格、材料、結構、特色、地理、派系、造型、功能的復合詞。在這個復雜的名詞中,“南”是關鍵字,“南”代表著江南,特指吳地,這里的家具史稱“蘇作”家具,是蘇州“精致”的文化符號。

南官帽椅
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所述:即使有的東、西山櫸木家具可能時代較晚,唯手法不變,典型俱在,只能說明明式風格在此地源遠流長,延綿不替。我們不妨說來到了東、西山,找到了明及清前期櫸木家具的根源……王老的這段話,誘我多次去東山找尋明清的家具的影子,然歲月漫漶,現在原產地尋覓正宗明式櫸木家具不是易事。
當東山人憑借一對椅子,為蘇州明式家具載譽而歸時,名不見經傳的父子倆,使得蘇州的榮譽榜上對他們的屬地一頭霧水,真是“英雄不問出處”。近日,記者慕名而去,在東山鎮的一條小巷深處見到了另一種版本。驟眼看去,是原始的紅木作坊,仿佛這里曾經是出品明式家具的地方。
這是在東山小學舊址上改造的紅木作坊,每天這對父子就像老師與學生,準時到校,一邊是“傳道授業解惑也”,一邊是“術業有專攻”,師生同長,詮釋了父子對“東、西山,找到了明及清前期櫸木家具的根源”的理解。敦實的木料“坐”在一間間安靜的教室內,伴隨著昔日莘莘學子的氣息,經他倆的手藝、志趣和夢想,逐漸有了輪廓,慢騰騰的物化為妙趣橫生的物件,讓我窺見了東山家具的從前,從而勾勒出一幅東山當代紅木作坊的文化舊圖。
張建社、張文君父子倆的書房家具,如書桌、書柜的關鍵地方都可拆卸。書柜門的玻璃是易碎物,只要在柜門上端施力上推,上端的橫檔就會沿著左右的榫結滑出,更換玻璃后再卯對接兩側榫,用力落下即可;書桌的兩側底柜,層次很多,且很深(寬約100cm),取物及保潔時很不方便,但把底柜兩側護欄的一面,做成可拆裝榫卯結構,使用就異常方便了。如此的榫卯結構,在注重拆卸的把玩性、奇幻性中注入“以人為本”的理念,讓人覺得這種家具無愧于蘇作“精致”的文化符號。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看著張建社、張文君父子倆在榫卯間玩的花招,彼此就如榫卯了。(陳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