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7 | 來源:建德新聞網
[摘要]一花一葉一世界 ,一草一木總關情,普通渺小的事物,實則蘊含著大千世界的萬般奧秘,那么一塊普通的木頭呢,是否也能進行藝術發聲,詮釋自己的魅力世界?
一花一葉一世界 ,一草一木總關情,普通渺小的事物,實則蘊含著大千世界的萬般奧秘,那么一塊普通的木頭呢,是否也能進行藝術發聲,詮釋自己的魅力世界?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一批執著傳統手工藝,不斷鉆研拓展木雕藝術語言的工藝美術大師們,他們有的將中國傳統雕刻技藝融入現代作品走向國外,有的脫俗刀工技巧,轉攻寫意根雕。他們拿著雕刻刀,鐫刻出文創產業的生機活力。
“三匠”鼎立:用嚴謹、巧工、靈氣詮釋健康品味和傳統文化
滑雪板變身衣帽架,高爾夫球桿配上燈罩成古樸落地燈,木船加工成酒吧臺、書架……在位于浙江省建德市楊村橋鎮的傳統手工木雕作品隨處可見。洪根賢、王建紅、盛幸福,正是這三位工藝美術大師,打造了一方歐美家具王國。他們也是建德市目前僅有的三位擁有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中級職稱的巧匠。
洪根賢從藝東陽木雕,東陽木雕以平面浮雕為主,由于雕刻內容要穿插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工藝要求相對較高。心細嚴謹的洪根賢擁有精致洗練的浮雕工藝。十幾年雕工磨礪,他對木雕作品“嚴”的追求始終如一。選材和工藝是洪根賢特別注重的,一塊木頭紋理要清晰、表面沒有任何結疤才算可以,刀工要流暢、不刻意才更有味道。在他看來,加工時原材料只有30%的利用率實屬平常。
盛幸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木雕巧匠,平面作品在他的手下是一幅飽滿大氣的畫卷,立體作品則仿佛被他賦予了生命一般惟妙惟肖。近兩年,越劇、京劇角色人物雕刻是他個人比較滿意的作品。一個握著扇子,低眉淺笑的花旦,是他在一塊木頭一氣呵成的。立體人物有動作,手中還有道具,不用拼接,在一塊木頭上雕刻,難度非常大。 “像這個花旦挽手拿扇的姿勢,我僅雕刻手臂橫在身前的鏤空,就花了8個多小時。”盛幸福說。
王建紅是三位木雕工藝大師中唯一一名女性,洪根賢和盛幸福負責制坯相關工藝,而她則擅長最后一道工序——修光。修光是在打坯基礎上的進一步細微加工,但又不是簡單重復。王建紅說:“練好鑿勁,修光進程中,要使線條平正,人物生動,衣裙彌貼,配花協調。”制坯所留的很多坑洼與鑿疤,以及其扣直線條的正與否,坎頭的清爽與否,物象的靈氣等,都要靠修光來解決。經過王建紅修光后的作品,地腳光潔,線腳平整,刀法流暢,圖案潔凈。
在研發系列產品和參賽作品時,宏源的三位工藝美術大師會一起構思選材,在三位巧匠的合作下,“皓雅”、黑森林系列等家具品牌陸續打入歐美市場,然而,在探索如何“走出去”的同時,他們不愿忘本,期望用不斷成熟的雕刻技藝詮釋中國傳統文化。2013年10月,洪根賢和盛幸福共同創作的京劇五角“生、旦、凈、末、丑”木雕作品在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摘銀,在兩位巧匠的刀下,國粹角色造型生動、形神兼備。另一參賽作品觀音娘娘獲得了銅獎。“木雕作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便有了靈魂,接下來,我們還將挑戰比純人物雕刻更難的經典戲劇劇幕雕刻,有場景,有表情交流。”盛幸福告訴記者。據了解,西廂記中的經典情節將成為他們2014年的參展作品。
從“巧匠”向“大師”轉型:技法都是空的,思想才是藝術的生命
從苦練雕工到修煉內功,從版雕到根雕,在位于建德市新安江街道白沙橋頭的根緣雕藝工作室中,有近20年從業功底的杭州市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徐惠東近兩年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該從一塊好木的何處下刀?
“技法都是空的,思想才是雕刻藝術的生命。”現年43歲的徐惠東在歷經雕工的苦習、人生的錘煉后,正踏上追求傳統木雕藝術的更高境界,而實現這一境界的載體便是根雕。傳統類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與之相契合,故有泥塑構稿、選材取料、敲坯定型、實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則隨機應變,構思的靈活性很大,無需泥塑構稿,而必須注意保持樹根特有的造型意味。正因如此,想象力便是根雕藝術的生命,不刻意追求精雕細琢,通過觀察木頭本身形狀紋理,確定主題后選擇小部分進行雕刻。“大自然才是最好的雕刻藝術家。”徐惠東說。正如他創作的“孔明借東風”和“達摩面壁”兩件作品,除了面部表情靠手工雕刻,其余衣服紋理、道具(孔明的扇子)、場景等,都遵循木材天然原型,寫意效果極佳。
藝術大師不是一日煉成的,1990年,在嚴州中學求學的徐惠東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當身邊的同學都在積極備戰高考時,他卻為自己將來的出路犯愁了。一條腿有殘疾的他,僅靠一張文憑并不能保障未來,有一技傍身似乎更符合實際。就這樣,在結束了自己的求學生涯之后,命運向他敞開了另一扇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徐惠東的啟蒙老師是一家老工藝品廠的師傅,學藝3年后,他熟練掌握了東陽木雕的雕刻技法。由于徐惠東吃苦耐勞,又天賦較好,師傅推薦他去了廈門的一家臺資企業做木雕。在那里,徐惠東遇到了對他木雕藝術生涯啟發很大的一位老師——臺灣民間工藝美術大師賴文龍,正是他以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領悟讓徐惠東對木雕產生了從“技術”到“藝術”的升華情感。
一塊木頭,可以成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而這個曾經的木雕小伙,也在時間的雕琢下,漸成藝術巧匠。在臺資企業打拼10多年,他已經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一名能工巧匠,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藝術日漸濃烈的追求,徐惠東有了歸鄉的情愫。2006年,當徐惠東懷著一腔熱情把木雕工藝帶回家鄉時,令他失望的是,當時建德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還遠遠容不下木雕藝術品市場。
“在我們行業有一句話叫‘行情不好練內功’,剛來建德時發現沒有市場,等漸漸有起色又遇到了全球經濟形勢衰退,我干脆收起商業化思維,潛心研究根雕。”徐惠東說。研藝對于他來說并非閉門造車,為了開闊思維眼界,徐惠東近年來走遍了全國的各個省市,欣賞木雕和書畫藝術展覽,結交藝友。他告訴記者,繪畫藝術對根雕藝術的突破很有幫助,因此他通過網絡與近百名國內書畫愛好者交流,從他們的筆下和思想中,徐惠東經常能看到一塊木頭的未來。
學藝無止境,采訪中,徐惠東一再表示,自己距離真正的藝術大師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苦練數十載,刀工已經很難分出高下,也不重要了,一件藝術品的靈魂還是思想上的超越。(周曉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