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4 | 來源:《品牌紅木》
[摘要]每年的家具展會都會從四面八方迎來開眼界、探市場、學方法、采購精品的參展商和參觀者。材質、品牌依然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只是這些焦點在細微之處慢慢發生了改變——隨著市場的發展、家居理念的轉變、紅木家具行業的日趨完善,一些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每年的家具展會都會從四面八方迎來開眼界、探市場、學方法、采購精品的參展商和參觀者。材質、品牌依然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只是這些焦點在細微之處慢慢發生了改變——隨著市場的發展、家居理念的轉變、紅木家具行業的日趨完善,一些改變正在悄然發生。
高性價比材質登大雅之堂
談到紅木,人們就會習慣性地想到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大紅酸枝等高端材質,很多參展企業也是往往愿意帶上這些高檔材質制作的精品參展。但近兩年,家具展會的紅木家具展廳,緬甸花梨、微凹黃檀等中等材質的家具開始進入人們視線,商家甚至打上“××材質或成為下一個黃花梨”的廣告語。
隨著高端紅木原材逐步稀缺,解決原料危機已經成為紅木業界的共識。材質、工藝和造型決定了紅木家具的最終價格,過分追求材質無疑成為某種“短視”。專家強調,不要把焦點放在紅木名稱上,應該放在木材的整體質量上。看木材,要看材質好不好、硬度怎么樣,尺寸穩定性如何、密度如何。很多中低檔材質上述指標不僅不輸高端材質,價格上也為更多人所能接受,可謂高性價比材質。
行業內有名的國壽紅木,論實力完全可以做紅酸枝以上的高端材質,他們卻將眼光放在了緬甸花梨上。不強調材質,在設計和品牌內涵上傾注全力,同款式同材質的紅木家具,國壽紅木賣出了比大多數企業都高的價錢!消費者為什么寧愿選擇他們的產品?就是因為他們的設計和對家具的細節處理到位,那種設計感與文化韻味,是很多企業“買回去拆裝照著生產都生產不出來的”。這種文化自信輕松打破了“唯材論”的不正?,F象。
今年,很多媒體也不再將報道重心集中在高端材質上,逐步走向一些比較親民的材質,讓更多消費者對紅木家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企業宣傳更注重“文化內涵”
在走訪2014中國(中山)紅木家具文化博覽會(簡稱中山展)和第33屆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簡稱廣州展)中,以前很少露面的知名品牌的創始人、營銷總監開始大方地接受媒體采訪。這種轉變是重視企業文化宣傳的表現。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很多企業將重心放在了企業文化宣傳上。如紅古軒,已經連續幾年在廣州展上取得了高關注度。紅古軒憑借“四和(家和、人和、國和、萬事和)的理念,將紅木家具與“和”進行完美融合,再次斬獲博覽會“最佳展位設計獎”。連續兩屆獲得“最佳展位設計”金獎的紅古軒,以其清新、優雅的新中式家具理念亮相于國際性舞臺,他們在產品創新、運營創新、文化融合的創新上的努力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了,成為充分利用展會凸顯企業文化的佼佼者。
焦點所及之處,正是“紅古軒們”展示自身實力的舞臺。明堂、華頌、東成、年年紅、戴為……他們從注重產品到注重企業品牌、文化營銷,從注重當下到注重企業發展歷程,高度集中的人流量準確地說明了這些紅木界大佬強大的競爭力。
小結:
“做紅木家具的人越來越多了!”很多紅木家具企業老板發現,市場蛋糕越分越小。在一些綜合性的展館,如第31屆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第29屆深圳國際家具展上,記者發現,紅木展廳內有些參觀者是做歐式、板式家具的從業者,有意向轉做紅木家具。據了解,隨著中式浪潮的回歸,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明顯。
新生紅木力量的崛起、注重設計與工藝、回歸品牌認知,對于紅木家具行業來說正是前兩年高速發展的結果。不再局限于表層的價格、材質,從整個行業出發,這是紅木家具行業逐漸成熟的體現。(來源:第二十二期《品牌紅木》雜志 王學潼∕文 陳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