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 | 來源:嵊州新聞網
[摘要]木雕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演繹,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藝術。而古樸自然、巧奪天工的古沉木雕則是雕刻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木雕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演繹,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藝術。而古樸自然、巧奪天工的古沉木雕則是雕刻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鄭劍夫
木雕新藝術流派的誕生
中國木雕大師鄭劍夫在接觸古沉木雕之前,一直從事木雕行業,多年的實踐經驗使其木雕技術有了很好的沉淀。在20世紀80年代初,鄭劍夫有緣發現了沉在水中多年的古沉木,憑著他多年的經驗,敏銳地意識到這是難得的好材料,于是嘗試著雕刻了一件《達摩》,結果作品的藝術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整件作品凝重高貴、散發著神秘的氣息。至此,他便開始了古沉木雕刻藝術的探索之旅。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鄭劍夫一直把古沉木雕刻藝術的創作和研究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先后創作了上百件藝術精品,撰寫和發表了十多篇理論文章,并創辦了“鄭劍夫古沉木研究所”,積極開展古沉木雕刻藝術的展示推介,收徒授藝,弘揚推廣。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沉淀,鄭劍夫開創了古沉木雕刻這一新的藝術流派,提出了其獨有的木雕藝術新理念,更豐富了木雕藝術的門類。其所創辦的“古沉木研究所”已被浙江省經貿委列為省傳統工藝美術重點保護單位,同時又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單位,他本人也成為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近年來,其研究所先后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品博覽會、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覽等國家級展覽評獎活動中獲獎八十多人次,為古沉木雕走進當代文化藝術的殿堂做出了積極的努力。2007年,浙江嵊州被命名為“中國根藝之鄉”,嵊州根雕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鄭劍夫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古沉木木雕
古沉木雕刻的藝術價值
古沉木,是古時候沉埋在地下經天地造化千古不朽的活化石,它質堅色沉,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被人們視為植物界的“木乃伊”,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神木”,也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因保存環境各不相同,其軀干姿態也各不相同,但大都顯得古樸蒼勁,渾厚凝重,具有高貴深沉或靈動典雅的氣質。最高品質的硅化木色彩斑斕,光彩奪目,可與美玉媲美,因此也有人稱其為木化玉。民間更有“家有珠寶一筐,不如烏木一方”之說(其中烏木即古沉木)。
鄭劍夫正是看中了古沉木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加上他獨特的藝術眼光及精湛的雕刻技藝,賦予了千年古沉木第二次生命,真正展現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木雕藝術!
傳統的木雕創作基本上是屬于建筑裝飾,目的是美化生活和點綴環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木雕是一種技術活、功夫活,慢工就能出細活。諸多傳統木雕流派基本都是通體精雕,力求完整,以工藝至上,而古沉木雕是順其自然、突出天趣,重在創意,以奇巧取勝,達到雅韻天成、盡顯寫意之風。傳統木雕創作是有意識的,創作是用木材來表現心理活動還可以批量復制,而古沉木雕是有感而發,重在發現,重在想象,重在整體取勢與肌理之奇趣之運用,因材施藝使作品成為無法復制的絕品。換句話說,古沉木雕注重的是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感染力,追求的是天人合一。
鄭劍夫在談及一件古沉木雕價值如何鑒定時,講到以下幾個方面“重量好、質地好、色彩豐富、形態優美、造型生動、意境高雅、富有神韻”。從材質和原材料的形態,到雕刻技術再到意境神韻等三個層次簡練而又準確地概括了古沉木雕的價值精髓之處。
發揚“根藝之鄉”任重而道遠
浙江嵊州根雕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由年過八旬的木雕高手周喜老領頭,以鄭劍夫為代表的一批年輕人跟隨其從事根雕創作,開創了嵊州根雕的發展先河。
2001年初,時任嵊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呂柏汀組織40余位根雕藝人,成立了“嵊州市根藝美術協會”,推選鄭劍夫為會長,從此,在鄭劍夫的帶領下,根雕藝人們籌辦展覽會、觀摩作品、進行學術技藝的探討,并邀請大專院校的教授來評點、指導,去象山、樂清等地考察,嵊州根雕漸漸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2005年11月,嵊州藝術村在原市工藝竹編廠廠址內落成,根雕藝人們紛紛落戶藝術村:鄭劍夫的“劍夫根藝研究所”、吳筱陽的“筱陽博藝館”、周揚的“三弘根雕館”、鄭興國的“興國根石苑”、譚榮初的“大拙軒”等先后進入藝術村。
多年來,嵊州市委、市政府通過撥專項資金扶助、組織根雕展覽、鼓勵藝術家們參加各級舉辦的根藝評比等方式,積極支持根雕藝術的發展,并舉辦了多次“根雕論壇”,請來專家教授研究嵊州根雕發展戰略。在政府“無形之手”的推動下,一批根雕藝術的領軍人物快速崛起,鄭劍夫、吳筱陽、鄭興國、周揚等原先只是在小圈子里有影響的根雕藝術家開始成為公眾人物,他們的代表作在各類國家級賽事展會中獲獎,他們開始對根雕藝術做理論思考并舉辦各種研討會,并最終成立研究所、研究院,小圈子開始變成大圈子,嵊州根雕開始走出嵊州,走出浙江,走向海內外。目前,嵊州有3000多人從事根雕產業,已經有中國根藝美術大師3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人,有6人被紹興市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嵊州涌現出了一大批的根雕藝術家,如鄭劍夫、吳筱陽、鄭興國、周揚等,他們的作品經常在國家級和省級的各類工藝精品大賽中脫穎而出。在《中國根雕藝術》一書中,嵊州根雕作者占全書入選作者的40%,作品數量占60%。嵊州獲得了“中國根藝之鄉”的殊榮,有了“中國根雕看嵊州”的美譽。
對于嵊州根雕現有的成就,作為領軍人物之一的鄭劍夫頗感自豪與欣慰,但是鄭劍夫談到,雖然是“根藝之鄉”,在本行業中的確有強大的優勢,風靡全國,但是,作為文化產業和文化品牌要提升到民族的高度還有很長的路程。對于嵊州根雕如何發展,鄭劍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須不遺余力地從“做產業、搞市場、打品牌”三方面進行提升。首先鼓勵更多的人從事根雕藝術行業,擴大嵊州整個根雕產業規模;其次要關注市場,加強整體推廣營銷,讓嵊州根雕市場更加廣闊,從這一層面又能有效促進嵊州根雕擴大產業規模;最后便是做品牌,如果只局限于做工藝品,根雕最終將會從創作變成制作,失去其最高的藝術價值,逐漸變成低廉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但是如果根雕創作能夠注重其藝術價值,注重技藝與創新,創作出更多的精品,那么提升整個嵊州根雕的藝術價值,及嵊州根雕在全國根雕界的行業地位就指日可待。鄭劍夫希望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由成熟的根雕領軍人物帶頭與嵊州根雕從業者共同努力,讓嵊州根雕獲得更好的發展。(陳建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