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8 | 來源:中國文化報
[摘要]榫卯,是紅木家具中相連接的兩構件上采用的一種凹凸處理接合方式——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地相握,不再分離。
榫卯結構在中國運用的歷史源遠流長,是紅木家具的一大特色。許多明清時期的紅木家具距今已幾百年歷史了,雖略顯陳舊,但家具整體的結構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結構功不可沒。
榫卯,是紅木家具中相連接的兩構件上采用的一種凹凸處理接合方式——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地相握,不再分離。紅木家具,自明末進入技藝巔峰后,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靈魂就是榫卯結構。一套紅木家具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堪稱人類輕工制造史上的奇跡。
榫卯是中國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學設計意義的語言,據《中國古代家具鑒定實例》考證,在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代祖先們已經用石器來加工木材,制作出了各種木構件榫卯類型用于建造原始的木構建筑——一座宮殿成千上萬的構件,不用一顆釘子而緊密結合在一起。
到明清時代,榫卯結構在紅木家具這一載體上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在紅木家具的制作上,幾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種類,其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發、天衣無縫。
在行家看來,紅木家具的榫卯結構不外乎“榫頭卯眼陰陽互動”的關系。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家具的榫卯結構,是從中國古代哲學中引申為物理自然科學,使它更合理地用一種設計的表現形式在家具中得以論證。
“榫卯結構繁復多樣!”一位在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的資深老紅木人深有感觸的說,“即使一個從事家具制作幾十年的人,某一天仍會偶然發現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他從來沒有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