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1 | 來源:四川新聞網
[摘要]近日,記者走訪四川宜賓江安發現,這里有很多木匠。他們從事著傳統的手工雕刻,但由于無人跟學,木匠工藝也可能在這代人身上劃上句號。
近日,記者走訪四川宜賓江安發現,這里有很多木匠。他們從事著傳統的手工雕刻,但由于無人跟學,木匠工藝也可能在這代人身上劃上句號。
年近50歲的陳明強,在江安鎮上的一條老巷里開有一個木工作坊,專門做木雕。陳明強店前的一條土路,平坦得有些光滑,印證著人們對他“小有名氣”的評價。

陳明強為石頭選擇合適的木料
38公里長的長江河道流經江安,使這里成了長江石的盛產之地,被譽為“中國奇石之鄉”。陳明強的木雕就是給玩家們的奇石做配套,用他的話說就是為奇石做“嫁衣”。
“我每個月都要來這里幾趟,到他這里來的人,還有宜賓、瀘州、成都、重慶等地的,甚至還有韓國的。”看著剛拿到手的座子,黃婆婆把自己的石頭放了進去,一臉的笑,“現在木匠都不好找了,更不要說會木工雕刻的。他這個雕得好,每次我都很滿意,收費又合理。”
“十四五歲的時候,我就跟著父親學木工。那個時候,每家每戶都要做家具,屋里擺的用的,全靠木匠手工做。現在什么東西都可以買得到,誰還請人做呀?”陳明強說,“那時的人們把置辦家具當成一種快樂。有人結婚的話,女方家里的人要提前四五個月備木料,床、衣柜、碗柜、桌凳、洗臉架……全套做下來要兩三個月時間。過門的時候全部抬到男方家里,就是一個新家。”

雕刻好的烏木底座
陳明強24歲那年,市場上開始出現組合家具,沒有人愿意再請木匠來做,為了生活,他踏上開往廣州的火車,開始了3年的打工生涯。
在廣州,出于愛好和手藝,陳明強找到了一份仿古家具廠的活。進了廠后,他才發現,被鄉親們不屑的手工家具,在這里竟然成了高檔品。
3年后,陳明強決定回家,重新拾起木匠手工活。這個時候,也是奇石剛開始風靡的時候,玩家們開始找上門來,要他幫著做底座。木雕成了陳明強那時的副業,直到后來他發現這里面的商機,將其轉為了主業。廣州打工3年學到的知識,讓陳明強在本來為數不多的木匠中脫穎而出。
再后來,陳明強忙不過來的時候,妻子和妻弟一家都來幫工。每天,他們四個人可以做成八件木雕底座,賺到千元左右的加工費。
“不想學,好累人喲。”陳川是陳明強的大女兒,問她想不想學木雕手藝時,她笑著說。
“兒子還在念高中,暑假的時候還有興趣學學,但都沉不下心。”陳明強說,等我們做到老的時候,木匠可能就真的再也沒有了。(康菊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