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汤唯被揉到高潮下不了床视频,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紅木家具行業黃金媒體

熱門搜索:雅典紅木興成閱見御乾堂名雅居紅木

您的位置:品牌紅木網 >> 紅木知識 >> 紅木家具文化 >> 正文
節日風俗中的桌案使用
2013/11/07 | 來源:互聯網
[摘要]節日風俗中的桌案使用。

    1、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桌

    除舊迎新是指歲終的除夕和新春的元旦。元旦即農歷的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古時又稱端日,近代成春節。這是中華民族中國人、特別是漢族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北京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是新年的序曲,家家開始忙碌備年。真正進入新年議程的還是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是大年的前奏。

    《北京風物志》說,北京有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供桌,兩邊配上兩碟糖。”北京還有首童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祭灶的供桌上,兩支紅燭一爐香,桌上擺放有糖瓜(東北叫關東糖)、南糖。祭灶時供糖的來歷是:傳說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回天宮向玉皇匯報工作,所以人間百姓求灶王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王究竟是誰?傳說很多,但民間有一首民謠說:“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所以祭灶的供桌上要有一碗涼水并一把草料,這是為灶王爺的坐騎準備的。祭灶時焚香、燒紙,并將舊的灶王神像和草料一起焚化,待除夕夜時再將新的灶王請上神位。祭灶禮成之后,供桌上的糖瓜、南糖,就分給眼巴巴等待著的孩子們了。每一個從孩提時代走過來,參加過祭灶、分吃過灶糖的人,怎能忘記那一年一度的祭灶儀式,那供桌所代表的神圣,那灶糖的甜蜜,乃至小年所帶來的喜悅心情呢!

    小年過后進入緊鑼密鼓的迎新年活動,買年畫、寫春聯,忙碌節日的飲食、新衣和娛樂的準備工作。

    春聯古稱“桃符”,五代十國時后蜀主孟昶在桃符板上書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自此誕生了第一副春聯。

    明代太祖喜愛春聯,除夕時傳旨臣民門上須加春聯,親賜臣下以春聯,微服民間觀賞春聯。《簪風樓雜話》說:“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上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中國年節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頁)

    清代《燕京歲時記·春聯》說:“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5頁)

    在貼春聯的同時,也要將大門裝飾一新,貼上門神。

    門神畫歷史悠久,蔡邕在《獨斷》中說當時的門神畫是神荼、郁壘等。《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茶、右郁壘,俗謂之門神。”(《中國年節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2 頁) 到唐代出現了秦叔寶、尉遲恭等現實人物形象的門神,大都是畫在木板上。北宋以后,隨著木版雕刻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木版印刷的年畫和門神。

    過年的歡樂還在咚咚的迎年鼓聲之中,《燕京歲時記·太平鼓》:“兒童三五成群,以藤杖擊之,鼓聲咚咚然,環聲錚錚然。上下相應,即所謂迎年鼓也。”

    在我國南方,臘月廿五日還要舉行“祝福”活動,魯迅的小說《祝福》便是描寫這一活動。要在堂屋里擺上由兩張八仙桌并列的供桌,上面懸掛神像,供桌上依例是三牲福禮(豬頭、雞鵝、鰱魚),在供品上插許多筷子,以請群神共享。男人們行跪拜禮(女人不拜),以求諸神保佑全家康健、財運亨通等。

    2、除夕夜的祖宗桌

    隨著歡快的鼓聲和緊張的忙碌,節日的正典——除夕來到丁。除夕是春節的高潮,是最隆重、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迎年的準備一切就緒,下面該是請祖先牌位、掛家譜、擺供桌了。擺祖先桌這一項活動令人終生難忘。六十—年過去了,至今筆者還記得兒時在父母的帶領下、掛家譜、請祖宗過年和擺設供桌的情景。官宦人家的祖宗是供在祠堂,一般人家的祖宗桌設于正廳,上面懸掛祖宗影像和牌位,桌案上擺著供器、香燭和插著供花的大碗供品。除夕之夜,紅燭高燒、香煙繚繞,全家人在家主的帶領下,布供、焚香、化紙、叩頭,迎接祖先回家共度新年。

    舊時的官宦人家則又是一番情景,《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一章里生動地寫道:“賈荇、賈芷等從內儀門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檻外方是賈敬賈赦,檻內是各女眷。眾家人小廝皆在儀門之外。每一道菜至,傳至儀門,賈荇賈芷等便接了,接次傳至階下賈敬手中。賈蓉系長房長孫,獨他隨女眷在檻里,每賈敬捧菜至,傳于賈蓉,賈蓉便傳于他媳婦,又傳于風姐尤氏諸人,直傳至供桌前,方傳與王夫人,王夫人傳與賈母,賈母方捧放在桌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665頁)

    以上賈府的除夕設供情景,足以說明,除夕請祖宗過年,為祖宗桌布供,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事情!因為緬懷先人,慎終追遠,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除夕夜的團圓飯桌

    除夕的年夜飯,也叫合歡宴或團圓飯。這也是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家宴了。漢代便有除夕宴,史料里還汜載宮廷除夕君臣宴飲的情景。到了唐代,宮廷里的除夕宴可謂空前,詩人杜審言寫道:“冬季除夕迎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元代詩人薩都刺說:“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觴到小臣。”元明清各代,宮中都設有盛大的辭舊迎新守歲宴、朝賀宴,宴上盛饌無數,華椅間詩酒不絕。

    百姓人家的除夕團圓飯,也是竭盡豐盛,充滿歡樂、祥和、親切的大團圓氣氛。《清嘉錄》有:“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祥語,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摘自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江西美術出版杜,1992年版,第201頁)《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也有一段記述,說賈母來到正堂,“左右設下交椅,然后又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然后散了壓歲錢并荷包金銀錁等物。擺上合歡宴來,男東女西歸坐,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667 )一般人家雖不似這等排場,但是象征團圓的年夜飯,也必定是竭盡全力地做到豐盛,取吉祥與團圓之意。外出的人都會盡量趕回家鄉吃這頓年夜飯。遠離家鄉實在趕不回來的人,宴桌上也要為他布上一副碗筷,象征著與家人的團聚。這是一年一度的、最令人向往的盛宴,最令人激動的時刻。

    除夕的晚宴之后,便是除夕的最后一個節目——拜年和守歲了。拜年是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明陸容《菽園記》說:“京師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而在家族之中,首先是齊聚祠堂或祖先桌前,給祖先拜年,然后是兒孫晚輩給長者拜年,照例長輩要給兒孫“壓歲錢”。圖14、圖15是拜年圖。《紅樓夢》的第五十三回,寫賈母在宗祠祭拜之后“一時來至榮府……歸了坐……一面男一起,女一起,—起—起俱行過了禮,左右設下交椅,然后又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人民主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667頁)這便是拜年。“守歲”是中華漢民族的除夕習俗,人們通宵不寐,敘舊話新待天明。晉周處的《風土記》說,除夕夜“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 謂之 ‘守歲’。 ”(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53頁)

    4、除夕的天地桌

    《燕京歲時記》 載:“每屆除夕,列長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諸天神圣之全圖也。……及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遞燒香,至燈節而止,謂之天地桌。”(北京古籍出版杜,1981年版,第98頁)

    《帝京歲時紀勝》 說:“每至歲暮,院內設臺亭,奉天地供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頁)《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也有“那晚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老北京的風俗》說:“天地桌有的設于堂上,有的設于院中,情況不—。”(北京燕山山版社,1996年版,第102頁)但是供奉諸神的天桌,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傳說除夕夜至新年凌晨,是諸神下界考查人間善惡的時刻,因此要設天地桌案,焚香上供以敬過往諸神,求其賜福。

    5、除夕夜的祭詩桌

    《唐才子傳》 載,詩人賈島一生愛詩如中魔,每年除夕時,將一年的詩作取出, 列于長案,擺上酒肉供品,焚香下拜,口中念道:“此吾終年苦心也。”祭畢舉杯痛飲,長歌度歲,年年如是。這雖然是個人的習俗,卻足以說明一個文人在歲暮時,也要以最隆重的儀式,來慶祝自己一年的辛勤收成。詩人將詩稿奉為神明而設案祭拜,這也是文人的一大雅俗。

    6、正月初二祭財神桌

    財神在民間有廣泛的信仰,因為人人都期望過上富裕的日子,所以才希望財神的福佑。正月初一早晨接進財神,家中設立“督財府”的神位供桌,在正月初二要焚香祭財神。

    7、元宵節的觀燈宴與家宴桌

    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燈節。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個望日,象征著團圓美滿,所以元夕祭天之俗由來已久。在漢代義增加了新的內容,據記載:漢文帝在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而即位稱帝的。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文帝都要率群臣出宮游玩“與民同樂”,由此始有元宵節。漢武帝建太初歷時,元宵節便列為重大節日,沿襲至今。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傳人中土,明帝令正月十五點燈敬佛,這便是元宵夜張燈和觀燈的起源。當然,關于元宵節的起源傳說很多,元宵節的風俗活動也有不同。 《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己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酌中志·飲食好尚》:“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勛戚內眷,登樓觀看,了不畏人。’’《帝京景物略·燈市》:“張燈之始也,漢祀太乙,自昏至明……張燈之始上元,初唐也,睿宗景云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陀請燃千燈,帝御安福門縱觀。上元三夜燈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后二夜,金吾馳禁,開市燃燈,永為式。上元五夜燈之始,北宋也, 乾德五年太祖沼曰:‘朝廷無事,年谷豐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兩夜。”“上元六夜燈之始,南宋也,理宗淳佑三年清予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而上元十夜燈,則始我鑰,太祖初建南都,盛為彩樓,招徠天下富商,放燈十日。”(《北京傳統節令風俗和歌舞》,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頁)

    舊時富貴人家的元宵節,要在庭中搭樓設臺,張各色奇巧花燈,同時安排酒宴,全家人飲酒觀燈。 《金瓶梅》 第十五回《佳人笑賞玩燈樓》 一章寫道:“臨街樓上設放圍屏桌席,懸掛許多花燈。……到午間,客位內設四張桌席……前邊樓上,設著細巧添換酒席,又清月娘眾人登樓看燈玩耍。樓檐前掛著湘簾,懸著燈彩。”(齊魯書社,1991年版)同書的二十四回、四十二回,都有元宵夜的描寫:在廳上,在樓上,一邊觀燈,一邊宴飲。

    《老北京的風俗》 說,清末民初的北京元宵節,非常熱鬧,它與新春的廠甸廟會,白云觀的燕九會神仙,合稱“上林盛舉”。《紅樓夢》 的十七回和五十三回里,都描寫過賈府慶元宵的情景,尤其是五十三回,描繪得甚是細致:“至十五這一晚上,賈母便在大花廳上命擺幾席酒,定一班小戲,滿掛各色花燈,帶領榮寧二府各子侄孫男孫媳等家宴。”“賈赦到家中,和眾門客賞燈吃酒,……”“這里賈母花廳上擺了十來席酒,每席旁邊設一幾,幾上設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上面兩席是李嬸娘薛姨媽坐,東邊單沒一席,乃是雕夔龍護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上設一個輕巧洋漆描金小幾……。”“兩邊大梁上掛著聯三聚五玻璃彩穗燈,每席前豎著倒垂荷葉一柄, 柄上有彩燭插著。……窗隔門戶,一齊摘下,全掛彩穗各種宮燈。廊檐內外及兩邊游廊罩棚,將羊角、玻璃、戳紗、料絲,或繡、或畫、或絹、或紙諸燈掛滿。”(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668頁、第669頁)

    《宛平縣志》:“元宵前后,金吾禁馳,賞燈夜飲,火樹銀花,星橋鐵索,殆古之遺風云。”《老北京的風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頁)

    《大興縣志》:“元宵前后,賞燈夜飲。”(同上)

    《竹葉亭雜記》:“今圓明園正月十五日,筵宴外藩。”(同上,第21頁)

    《燕京歲時記·燈節》:“每至燈節,內廷筵宴。”(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頁)

    《實用北京指南》:“十五日為元宵,薄暮,居民供元宵于佛前,闔家食之。 ”(《老北京的風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頁)

    元宵節觀燈夜飲夜宴的記載,比比皆是。在元宵節的灑宴上、燈會上,都伴以游樂活動,如“擊太平鼓”“舞龍灼”’“跳百索”“耍明月和尚”等。

    《老北京的風俗》說,清代“升平盛世”時,元宵夜的內城、外城皆是燈火輝煌。內城的東四牌樓、地安門最盛。外城是正陽門外大街為熱鬧之地。清代畫家郎世寧等人畫過多幅宮廷節日圖畫,如 《歲朝圖》、《上元圖》等。《上元圖》就是描繪乾隆在掛滿花燈的殿廡中觀燈、看一群兒童游戲,與家人共度元宵佳節。總之,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個望日,象征著新春新禧,團團圓圓。所以元宵節的觀燈宴、團圓家宴以及香甜美味的應時元宵,是最令人眷戀和神往的。

    8、清明的祭桌

    清明節又叫鬼節,是祭祀先人的節日。尊祖、敬祖和緬懷先人,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商周以來,一直把祭祀上帝和祖先當作是國家大事,《國語·周語上》說:“夫祀,因之大事也。”孔子也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宗廟、祖墳是家族的象征,“清明無客不思鄉”,這是古往今來的人們所共懷的情愫。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在清明節,不遠千里回鄉奔祭,又有多少人留下丁清明思鄉的佳句。清明祭祖,殷實人家在自己的家廟祠堂祭祀,一般人家則到先人的墓地祭祀。不論是在家廟、在郊野,都必定要設供桌祭奠。《中國年節文化》說:“節日期間,專門設置供奉祖先的祭桌。”

    在清明節祭祖禮成之后,有的就在郊野圍坐聚飲,有的放風箏,有的則編柳條圈戴在頭上以享春意,民間還傳唱“清明不插柳,來生變黃狗”的兒歌。

    清明節時值春回大地,在南方已經是桃紅柳綠;即是北方,也已隱約現出綠色生機。所以魏晉以后逐漸形成清明節郊游的習俗。《武林舊事》說:“清明前后十日,城市仕女艷妝飾,金翠琛縭,接踵連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中國年節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 頁)《西湖老人繁勝錄》說:“清明節,公子王孫富室驕民,踏青游賞城西。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頁)。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是春季里的雅事。人們邀上濤朋墨友,帶上坐具食盒,策馬于春天的曠野,暢飲于春天的懷抱,詩情畫意難以描盡。歐陽修在《阮郎歸·踏青》中寫得好: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詩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寫道: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于尋春半山城。

    口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中國地域廣闊,各地氣候不一,踏青的時間并不固定。但是清明節祭祖掃墓,南北方是—致的。不論是家祭、廟祭、野祭,那祭桌是伴隨清明節,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9、端午節的歡宴桌

    端午又稱端陽、端五或重午等。端午節的來源傳說很多,有紀念屈原說,有紀念伍子胥、介子推、曹娥說,還有吳越地區舉行龍圖騰祭祀說等等。但以紀念屈原說為多。吳均《齊諧記·五花絲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田汝誠《西湖游覽志余》說:“端午為中天節,人家包黍秫以為粽,束以五色彩絲。”(《老北京的風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頁)這大概就是吃粽子的由來。

    唐代以前,將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有五毒傷人身之說,所以端午節“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去蟲。”(《清嘉錄》)《酌中志》又說:“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面,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江西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頁)《山堂肆考》說:“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 ”(《中國年節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第124頁)。

    唐時一改前朝對五月五日的惡感,而將端午變成娛樂的佳節。唐王室在端午節大宴群臣,玄宗曾留下“廚人嘗散熱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飲。庖捐惡鳥,俎獻肥魚,新筒裹練,香蘆角黍”的端午宴場景。民間百姓之家的端午, 自然也有豐儉不等的端午家宴。

    《帝京歲時紀勝‘五月》:“帝京午節,極盛游覽。……或午后家宴畢,仍修射柳故事……陳疏肴,酌余酒,喧呼于夕陽芳樹之下,竟日忘歸。”(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頁)

    中華漢民族的三大節之一的端午節,早已失去其避災祛病的原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端午節充滿了生活情趣,戴艾虎、掛荷包、賞榴花,以及端午餐桌上那香噴噴的各色粽子,讓人永生難忘。

    10、七夕夜的乞巧桌

    七月七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女兒節。傳說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之夜。《荊楚歲時記》說:“七夕夜,婦女們在庭中擺設香案,供以瓜果,用彩線穿七孔針向織女乞巧。”

    《風土記》說:七夕夜“打掃庭院,擺上幾筵,供上美酒果品,撒—卜香粉而祭。”唐代長安的七夕夜熱鬧非常,家家擺香案、供瓜果,焚香乞巧。唐玄宗在華清官庭中設宴,與貴妃游宴七夕。宋時更甚,王公貴戚們在庭中搭設“乞巧樓”,普通人家也要搭設“乞巧棚”,設案陳供焚香乞巧。直到明清兩代,七夕夜在庭中設案乞巧依然成習。

    在民間還有“弄巧”的活動,即待字閨中的女兒們,在七夕前用米粉、果仁、通草等物,雕成各種器物,如仕女、宮室、花籃等造型,謂之“七巧果子”,陳列于庭院的桌案之上供人欣賞,也是展示女兒巧手與才華的機會。七夕節是舊時婦女表達內心愿望的惟一節日。這一天年輕的少女少婦們,邀上相好姐妹, 盛裝打扮,在月下擺上供桌,陳以瓜果,秉燭焚香,望空祭拜,或陳列自己的巧手制作供人品評。她們共同的心愿便是自己的終身幸福。少女們盼一個如意郎君,少婦們望—個早生貴子。唐、五代時曾有過七月六日度節的風俗,爾后歷代均以七夕為俗。

    11、中秋節的祭月桌、賞月宴桌

    中秋節又叫八月十五、月節、月夕和團圓節。祭月之俗大約起于周代,《禮記》 中就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漢魏之后,由祭月、拜月又演化出賞月和詠月。魏晉時的賞月詩人、詠月詩很多,但那時并未固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到了唐代才約定俗成為八月十五中秋節。據說唐太宗時,正式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后,祭月之俗才普及到民間。也有的資料說是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祭月、賞月,是中華民族的一大雅俗。史料記載,宋時歐陽修與王君玉,在中秋之夜相邀賞月,時值大雨,二人在雨夜中賦詩飲酒,歡度中秋,留下了《酬王君玉在中秋席上待月值雨》詩。《談苑》里還記載晏殊與王君玉在中秋夜雨停之后,歡宴賞月達旦的故事。

    《夢粱錄》對于中秋夜的賞月,有細致的描述:“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貴巨室,莫不登高樓,臨軒觀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觀。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中國年節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頁)蘇州風俗》說:“家家置供桌于月下”。《東京夢華錄》有“十五日祭月”,《北京風物志》記北京的中秋諺浯:“八仙桌,鑲金邊,小小月餅往上端。”《老北京的風俗》:“十五日晚間,待家人聚齊,月亮升起以后,祀月儀式即在庭院舉行,形式大同小異。有的望空設祭;有的將刻有桂殿蟾宮圖案的大月餅鑲在木架上當神位;有的用月宮碼(系木刻版水彩印刷的神祗,也叫兔爺碼)當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小飯桌),上設中秋月餅……瓣刻如蓮花的西瓜為不可少者,因取團圓之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頁)

    《老北京的風俗》又說:“撤供之后,家中長幼咸集,盛設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飲,謂之團圓酒。”(同上,第?36頁)

    《清稗類鈔》:“中秋日,京師日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都門雜詠》說得好,“兒女先時爭禮拜,擔邊買得兔兒爺。”泥塑玩具兔兒爺最受北京老幼的鐘愛。(同上,第135頁)

    拜兔兒爺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專項活動,明人紀坤著《花工閣剩稿》:“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形,兒女祀而拜之。”(《中國風俗圖像解說》,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

    《清嘉錄》還記載了杭州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小兒女拜月嬉戲謂之“齋月宮”。供奉小財神,并制作寸余大的小擺設,有臺閣、幾案等什物。各家小兒女互相觀賞度中秋。

    《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賞中秋新詞得佳讖》一章里,也有賈府度中秋的描寫:說十四日晚,“賈珍煮了一口豬,燒了一腔羊,備了一桌菜蔬果品,在匯芳園叢綠堂中,帶領妻子姬妾先吃過晚飯,然后擺上酒,開懷作樂賞月。”

    “次日一早起來,乃是十五日,帶領眾子侄開祠行朔望之禮。”

    “賈母笑道:‘此時月亮已上來了,咱們且去上香’。”

    “當下園子正門俱已大開,掛著羊角燈。嘉蔭堂月臺上,焚著斗 香,秉著燭,陳設著瓜果月餅等物。……地下鋪著拜氈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于是大家皆拜過。”(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972頁、第973頁、第974頁)

    總之,八月仲秋時節,是一個氣候宜人的季節,在丹桂飄香,明月如畫的夜晚,闔家團團圍坐,或設宴以賞月,或擺放供桌以祭月,其歡樂與幸福盡在濃烈的節日氣氛之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

    12、重陽節的菊花會、登高宴桌

    重陽節又稱九月九、重九、菊花節等。它源于秋游和祛災的風俗,《風土記》說:“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辟除惡氣:令御初寒。”實際上登高原是古代的娛樂活動,東晉詩人謝靈運為登高自制登山鞋,時稱“謝公屐”。我們從許多詠九月九日登高的唐詩中,可以體味唐代文人登高的盛況。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九月九日洪州牧大宴賓僚于滕王閣,王勃當場揮筆寫成了那首《滕王閣序》,其中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佳句,令洪州牧拍案叫絕,并成為千古佳句。

    登高秋游,攜酒備宴也是古來風俗,《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老北京的風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頁、第137頁)唐代在曲江設重陽宴,君臣賦詩歡飲幾成定制。宋代繼唐風,宮中每至重陽也沒重陽宴,飲酒賞菊。

    《老北京的風俗》說:“明代……每逢重陽,人們便帶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靈顯宮、報國寺的高閣上飲宴作樂。”清代登高時,“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兒燒起火來,圍坐一起吃烤肉,飲白酒、菊花酒助興。文人墨客有即興吟詩作詞者。”

    在秋高氣爽的金秋,天高云淡,風清日麗,人們三五成群赴郊外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不僅是文人墨客興之所至,就是尋常百姓也爭相效仿。《武林舊事》說:“都人是月飲新酒。”《帝京歲時紀勝》說:“市人爭買(重陽花糕)供家堂,饋親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頁)

    《水滸傳》第七十一回描寫梁山英雄共度菊花會的情景:重陽日,聚義廳上大排酒宴,宋江乘興作《滿江紅》一首,樂和即席演唱。圖44即是《水滸傳》插圖《重陽節菊花會》。

    重陽節的迷信色彩,隨著時光的流失而漸遠疏淡,留下的只有盡享秋情秋韻的賞心樂事了。人們相邀相攜,提上時令佳品,登上高山崇臺,盡情圍在桌旁唱和宴飲,這是多么高興和難忘的時刻。在一覽群山的同時,自然想起山外的親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發出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慨,正是人們的共同心聲。千百年來,這句共同的心聲久傳不衰,這也許就是節日風俗的力量所在吧!

    13、壽宴桌

    辦壽、辦生口是指晚輩人為長輩人做壽時舉行的慶祝活動。年輕小輩人的生日,只有一碗長壽面而已,一切從簡。

    舊時富戶人家辦生日像辦喜事一樣,夏天搭涼棚,冬天搭暖棚,設壽堂、壽案,擺供品,辦壽宴等。為男壽星和女壽星辦壽的設案擺供還有不同講究。親友們祝賀送禮,主家設宴款待。有條件的富家還要請戲班辦堂會。而小戶人家辦壽,雖然從簡,但也要設供奉神碼兒的壽堂,也要有壽面、壽桃的家宴。

    《紅樓夢》里有多處描寫做壽的情景,如第十一回為賈敬做壽;第四十三回有為鳳姐“湊份子”辦壽;還有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描寫怡紅院的八個丫頭為寶玉做生日的情景:

    “襲人道:‘不用高桌,咱們就把那張花梨圓炕桌子放在炕上坐,又寬綽,又便宜’。”

    另外第一百零八回還有《強歡笑蘅蕪慶生辰》,描寫抄家后的賈家為寶釵生日“擺下果酒”。

標簽:

相關推薦

/ focus articl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黄县| 班戈县| 潮安县| 那曲县| 辽宁省| 建德市| 肇庆市| 稻城县| 息烽县| 彰化市| 滨州市| 仁化县| 河池市| 嘉义市| 磴口县| 溧水县| 江都市| 瑞安市| 余姚市| 彭山县| 珲春市| 长泰县| 阜阳市| 乌鲁木齐县| 汝南县| 左云县| 饶平县| 隆德县| 章丘市| 永宁县| 孙吴县| 桂林市| 桃园市| 崇文区| 东至县| 新邵县| 甘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博罗县| 景宁|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