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 來源:互聯網
[摘要]這些年的古典家具熱,是因為紅木原材料價格看漲帶來了投資空間,還是因為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需求的復蘇?或者這兩個因素孰輕孰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些年的古典家具熱,是因為紅木原材料價格看漲帶來了投資空間,還是因為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需求的復蘇?
這是個思考不出答案的問題。因為誰都知道,這兩個因素都存在,缺一不可。可是這兩個因素孰輕孰重?這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毋庸置疑,如果不是因為以紅木為原材料制成的古典家具有較大的增值空間,就不會有這些年行業的火熱。不管是生產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都被這個因素所影響。所以,君不見,市面上不管是做木材的還是做家具的,都稱“做紅木的”。幾乎所有行業媒體的名稱,都離不開“紅木”二字。甚至把“家具文化”扔掉,直接喊出“紅木文化”的概念來。如果無暇靜心細看,倒也覺得這再稀疏平常不過了。就算眼睛里紅彤彤的只看見紅木這兩個字,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紅木”讓這個行業“紅”起來的。
然而,就在上個月——行情火熱的6、7月份之后的8月份,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就好像一場盛宴散了場,突然間安靜得讓人難以適應。有一位家具店老板告訴我,他的一個客戶,庫存著大量的紅酸枝家具,“如果每個月賣掉價值800萬元的家具,他得賣14個月才能消化掉庫存。”從市場反應看,這不是個案,因為進貨的經銷商越來越少了,進貨少的原因,無非是庫存消化慢。
工廠的庫存由展廳消化,展廳的庫存由經銷商消化,經銷商的庫存呢?許多以生產、批發為主的從業者,沒有意識到終端消費者的存在。在他們眼里,經銷商就是最大的上帝。殊不知行業是條生態鏈,任何一環出問題都將影響到共同的生存。終端消費者始終是所有從業者都應該關注的人,如果終端消費滯緩,很快就會影響到生產端的庫存消化。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從生產者開始就應該考慮,而不是扔給經銷商去處理。
終端消費者,多數就是使用者。他們中有多少是準備等家具漲價了拿去賣掉以賺取利潤的?家具的保值、增值,是他們購買的考慮因素之一,但不會是最重要的購買原因。他們需要的是品質、品位及文化。如果以為只要是紅木就能搞定一切,那是沒有長久生意可做的。如果忘記家具及家具文化本身,忘記終端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只看見紅木帶來的一時利益與躁動,那將得不償失。
近代以來,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斷層與復蘇,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新一代精英階層誕生,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需求,成了這個行業要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能量。古典家具飽含著傳統文化內涵,充滿中國式審美魅力,不管是用什么材質做,只要做的好,就不會失去這個廣闊的市場。已經有一些眼光長遠的從業者,早早開始關注“去紅木化”的古典家具生產、經營探索。在紅木材料資源短缺的現實情況下,這些人未來將領先一步,手握先機。
“紅木家具”與“古典家具”的生命力的比較,也正是“紅木材料”與“古典家具文化”之間輕重的比較。孰輕孰重,見仁見智。(陶秋芳∕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