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6 | 來源:中國寧波網
[摘要]工藝美術在民間往往被稱為“手工藝”、“民間工藝”、“手工業”等。它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造型藝術,兼具物質的實用性和精神的審美性。
工藝美術在民間往往被稱為“手工藝”、“民間工藝”、“手工業”等。它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造型藝術,兼具物質的實用性和精神的審美性。工藝美術的雙重屬性決定了:作為商品生產,它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作為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它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
工藝美術行業是一個綠色的行業,是技術含金量較高的一個產業。從全國來看,工藝美術已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帶,在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產業形態。但是由于經濟的大發展、工藝技術的更新、文化傳承與變遷等原因,工藝美術也產生了技藝傳承乏人、創新理念落后、保護力度不強等諸多問題。
工藝美術產業遭遇了普遍性的發展瓶頸問題。浙江寧波象山的工藝美術產業該如何適應新形勢,突破發展呢?
工藝美術“名聲在外”
近日,象山縣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王群正忙碌建一個竹根雕藝術展示中心。“象山竹根雕獨樹一幟,有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值得人們去認識和研究。”王群說。
據介紹,中國竹根雕藝術,起源于唐代,興盛于明代,這一時期竹根雕藝術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嘉定和南京一帶。在雕刻藝術風格上形成嘉定和金陵兩大派系。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張德和大師為代表的象山民間藝人,在繼承傳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打破固有的通體施雕模式,將農家視作廢棄之物的竹根,通過象形立意略加雕琢,美化成一件件精美的竹根雕藝術品。在雕法上,開創了局部巧雕法、亂刀法、連體雕法、組合雕法和大寫意雕法,開拓了竹根雕藝術的廣闊創作天地和嶄新藝術風貌,帶動了整個象山竹根雕藝術和產業的發展,確立了象山竹根雕在藝術界的地位。
作為象山工藝美術的代表,象山竹根雕是浙江省繼傳統“浙江三雕”之后的又一“浙江名雕”,于2007年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縣專業從事竹根雕產品開發創作的藝人近300人,涌現出一批擁有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杰出人才。他們創作的作品,已累計獲得200多項國家級及省級獎項,大量作品被國內外名家、名館收藏。象山也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根雕)之鄉”。
除竹根雕外,貝雕、木雕、石雕、仿古家具等工藝美術也在我縣各地有不同程度地發展。而船模、剪紙、麥秸畫、繡花鞋等一大批民間傳統工藝美術項目經過不斷創新,也取得了驕人成績。如以詹孟福、楊雪峰、陳霖等人為代表的象山船模藝人,精心制作的船模多次參加浙江省漁業博覽會。楊氏古船坊還成為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制作的船模被中國航海博物館作為藏品收藏。由象山古城船模制作中心建造的200艘“鄭和寶船”船模,被搬上2008北京奧運會海上風帆運動的形象大使“鄭和寶船”上,并沿著鄭和七下西洋所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贈予有關國家的港口城市;民間藝術家謝才華先后完成12000幅、89套,長度為4000米的剪紙作品,曾兩度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4年9月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剪紙作品金獎;青年藝人徐敏杰的麥秸貼畫獨樹一幟;吳開獻精心制作的繡花鞋入選上海世博會禮品;竹編畫藝人張心榮創作的《蘭亭序》,堪稱一絕。
產業發展“散亂薄弱”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象山縣東谷湖的青年工藝美術家徐敏杰的麥秸畫創作工作室。不大的房間里,到處擺放著字畫、相框、木料等,而墻壁上掛著幾幅麥秸畫作品,表明他還在執著地從事著麥秸畫藝術的創作。

青年工藝美術家徐敏杰在他的工作室創作麥秸畫作品
“麥秸畫是我的藝術追求,但現在指望麥秸畫賣錢還不可行,平時以裝裱字畫謀生。”徐敏杰無奈地說。
一處陋室,一個師傅,幾個學徒,訂單狹小。這是許多從事工藝美術行業的工作寫照。
記者從縣文化部門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縣共有工藝美術加工企業30多家,年產值上千萬元的幾乎沒有。目前,從事工藝美術行業的基本都只是一些作坊或作坊型小企業,而且這些工藝美術企業普遍采取的是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發展方式,彼此間并沒有太多的交集,生產起來投入少、速度快、成本也很低。由于缺乏創新,缺少統一標準,這些小工作室分散的生產模式,很難使工藝美術行業做到規模化和產業化,更難以凸顯象山品牌的效應。
據了解,象山的竹根雕在古代和近現代可能只是少數幾位竹木匠或竹篾師傅從事的副業,并無產業可言。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張德和、鄭寶根等為代表的青年匠人,充分利用本縣得天獨厚的竹資源,研發了象山自己的竹根雕,發展至今全縣已有幾十家竹根藝廠家,成為我縣工藝美術產業的主體,但其年銷售額只有約600 萬元。
產業發展散亂,基礎薄弱。大多數人對象山工業美術產業有這樣的認識。像海仁竹根雕廠一樣,產值有幾百萬的較大規模的企業則鳳毛麟角。海仁竹根雕廠負責人林海仁說,自己很早就從事竹根雕的生產銷售,目睹了這個行業的興盛與衰落。
令林海仁苦惱的是,由于竹根雕能手太少,他目前只能接一些小單子自己做做,大批量的訂單常常無法按時完成。特別是以前暢銷的海外市場,現在也不再多做。林海仁表示,工藝行業見效比較慢,在“快餐式”社會的今天,許多人沒有坐下去鉆研的耐心。
業內人士指出,工藝美術產業要形成規模,必須要靠市場帶動,但這樣的文化產業市場在象山不明顯,至少那種直觀有形的市場沒有,這就較難發揮文化產業的市場帶動效應。在這一狀況下,文化產業沒有發展規劃,不能形成市場,也就不能發揮市場效應。比如竹根雕,這是一個象山很有特色的文化產品,但就是形不成市場,同時也缺乏市場效應的作用。象山竹根雕已成會浙江省第四大雕刻藝術產品,應該是很有潛力的文化產品,完全可以成為象山一大旅游產品,但目前的生產經營狀況卻很難令人滿意,主要問題就在于缺乏市場效應的帶動,當然,也缺乏有效的創意。
突破困境“應時而動”
鬼斧神工的竹根雕、惟妙惟肖的船模、千變萬化的剪紙……談到象山的文化藝術,人們會想到竹根雕、剪紙、船模等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工藝美術品。“可是談到產業發展,總是難以突破困局,藝術創作力不足,產業發展形不成規模。”采訪中,業內人士普遍表示。
要想走出困境,破繭成蝶,集中來說,需要藝術上創新、產業上集聚,人才上儲備。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工藝美術首先是一門藝術,只有遵循藝術的發展規律,不斷創新,才能使其產生最大化的價值。當前,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業美術已日益融合。從市場需求方面來看,新一代消費群體正伴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而自然崛起,他們有著新的審美需求,要求工藝品在內容的表現形式上具有濃烈的時代特征和生活氣息,因此工藝美術業一定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縣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王群認為,“歷史是根、文化是魂”,工藝美術對歷史這個“根”的繼承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這個“魂”的拓展。
集群發展是出路。傳統工藝美術品種的生產仍然處于分散布局、小規模手工作業、家庭作坊式的水平,不利于傳統工藝美術的產業化、市場化發展,不利于創建產業品牌。要通過制定規劃,從財政、物質、技術、營銷、人才培訓、協調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傳統工藝美術發展。加快建設集原材料供應、信息溝通、文化技藝交流、物流營銷為一體的大型工藝美術流通平臺和有影響力、權威性的傳統工藝美術專業市場,并結合各類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分布特點和旅游景區的建設,合理規劃,構建多層次、有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市場體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園區。
人才儲備是關鍵。發展壯大工藝美術產業關鍵在人才。首先要重視現有人才,充分發揮他們傳幫接代的作用,一方面支持他們創造高質量的工藝美術作品;另一方面要鼓勵他們傳承工藝,培養人才,不要人消藝絕。其次要鼓勵、幫助省內外高等院校將有關企業作為研發基地,產學研結合,打造工藝美術、手工技藝的名品、名師、名店、名企、名街和名牌區域。
總體上,縣文化部門表示,象山的工藝美術行業要堅持“藝術與產業兩條腿走路、兩條腿齊步走”的方針。一方面要繼續走好藝術這條路,鼓勵建設辦好德和根藝美術館、才華剪紙藝術館、龍宮休閑園、大旸博物館和船文化博物館等,加強藝術交流和研討,不斷提升我縣工藝美術水平。另一方面要扶持懂文化產業、善市場營銷的人才專業從事產業開發,搞好藝術品的市場運作,大力開發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做強做大這一產業。在鼓勵藝術與產業“兩條腿走路”的同時要強調“兩條腿齊步走”,積極尋求搞藝術與搞市場兩者之間的利益結合點,嘗試通過藝術監制等辦法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讓藝術家和企業家實現雙贏。
鏈接
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空間的思索
當前工藝美術的發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向縱向和橫向去求發展,雙向考慮比單向考慮的空間無疑增倍。
縱向是指原工藝美術領域的傳統產品,如何在繼承保護中向上向下延伸空間去發展。向上延伸就是進一步全面研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遺產的挖掘與運用。不能僅僅停留在宋、元、明、清,甚至只是明、清而已。而且題材集中內涵貧乏,形象重復。缺乏向上延伸至商、周、秦、漢那些更古樸、渾厚,甚至神秘的形象震憾力。我們可以提取那些時代的文化元素以新的載體和形式出現在當今。試想一些青銅、石刻的紋樣、形態運用現代材料和現代手法去表現,將會是一種另類時尚的裝飾藝術品。所謂向下延伸即在傳統產品的基礎上運用新科技、新理念提升原產品的檔次。如上海的“漢光瓷”,不僅在瓷質上超過傳統,在器皿造型和畫面裝飾上均呈現出新一代高檔瓷藝術品的新面貌。又如將傳統景泰蘭工藝拓展到大型壁畫裝飾,提高了墻面裝飾的豪華性與耐久性。再如漆畫工藝從小幅發展到大幅,從傳統具象演變到現代抽象,其環境裝飾效果遠比一般油畫更顯工藝特色。甚至小小的剪紙藝術也可以運用到室內陳設家具和環境裝璜上去,獲得了新的視覺效果。燈彩一般視為民間民俗藝術,以往只是元霄節熱鬧一番。實際上海旅游節中彩車一項每年均有相當規模和影響,推而廣之燈光廣告也是城市繁榮的一個象征。如果將燈彩造型與燈光藝術結合,也會展現出更加璀璨的一面。以上這些都說明傳統工藝向縱深發展的空間很大。在浙江,東陽木雕業已經向國外發展,大量的歐州古典家具和日本佛籠、廟宇建筑一片興旺。總之,傳統工藝必須從發展中得到延伸保護。
工藝美術除了縱向發展,橫向發展也有廣闊的空間。主要是開發新的領域,要涉獵各個方面,搞大工藝美術,向重大項目要任務。臂如世博會的不少場館和環境設施,從內部到外部,從平面到立體,從小型到大型,均可以運用工藝美術的形態、工藝、材料去配合,將會更具特色。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已有,如中國煙草博物館的序廳采用了漆藝裝飾,又如新加坡一廟宇采用大型景泰蘭壁畫,不少賓館內裝飾運用陶板、金屬等工藝美術手法顯示高雅氣派。在生活中,直接體現工藝美術特長的紀念品、禮品的開發,在深圳得到蓬勃發展,具有相當的規模。如何整合禮品、紀念品的設計、制作、銷售優勢是當前一大課題,我們應該樹立品牌意識。如何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是走不完的路,時尚離不開傳承,萬變不離其宗。必須掌握三個特色:中國化、現代化和個性化。以此開拓工藝美術的新空間。(梁草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