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2 | 來源:政府采購信息報
[摘要]專家指出,紅木家具產業應該從實用性的家具逐漸走向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的收藏品,應該著重體現出紅木家具的文化藝術性。
7月12日,由中國家具協會主辦的首屆當代中國紅木家具文化周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開幕。此次文化周集中展示了當代紅木家具行業的精品,文化周所舉行的一系列活動,旨在弘揚和傳播中國紅木家具文化,并對消費者的紅木家具消費進行指導。專家指出,下一個時期是轉型期,紅木家具產業應該從實用性的家具逐漸走向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的收藏品,應該著重體現出紅木家具的文化藝術性。
紅木家具步入收藏行列
自2008年以來,紅木家具行情一直看漲,漲幅高達4~5倍。紅木家具價格的上漲與市場炒作不無關系,但根源在于紅木原材料呈現逐年遞減趨勢。而我國生產紅木家具的廠商大部分從東南亞國家進口原料,這些國家不斷限制和減少紅木等名貴木材的出口額度,導致原材料越來越稀缺。特別是今年6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新增添內容正式生效后,多種紅木進口開始受到限制。
未來,紅木原材料稀缺導致紅木家具價格將持續走高。物以稀為貴,由名貴木材制作而成的家具本身就具有稀世價值,這也使得紅木家具的收藏成為熱點。因此,紅木家具的購買逐漸脫離了對功能的強調,逐漸轉向其本身具有的鑒賞和收藏價值。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電視臺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家具里的中國》學術顧問鄧雪松認為,紅木家具是傳統家具里具有藝術性的、被列為收藏藝術性的藏品,而非家具。
實現設計轉型是必然
材質的優劣一直是決定紅木家具價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但事實上,材質并非是考察紅木家具價值大小的惟一標準。
鄧雪松分析:“紅木家具行業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以材質帶動利益的遞增。這個時期反映在消費者身上和反映在企業身上都是一樣,很多企業利潤來源于材質的上漲,我們消費者購買家具因為材質的上漲導致價格的上漲,這是既定事實。在下一個時期,對于行業而言是逐漸實行產業轉型的時期,從家具制作轉向家具設計制造,從實用性家具,逐漸體現家具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會越來越突出家具的藝術性?!?/FONT>
注入文化內涵 挖掘潛在價值
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陳寶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人對紅木家具的認可,源于一種對儒家、道家、佛家和漢文化的感悟。明清家具百變的結構,含蓄的器形表現,圖騰的雕花工藝等,都凝聚著能工巧匠的文化精髓。
不難看出,紅木家具是本土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日用品。隨著居住空間的變化,現代人對紅木家具的消費觀念也有很大改變,由“唯材是論”轉變為“材藝雙美”,注重材質的同時追求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消費者對傳統紅木家具的藝術文化內涵的理解不斷加深。尤其是在京滬等傳統消費大區,消費者越來越熱衷于對家具技藝和文化內涵的追求。
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認為,紅木家具的發展要注重品牌建設,重視文化元素有利于提升品牌影響力。
有專家表示,任何其他家具都無法表現出紅木家具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品味。紅木家具的鑲嵌圖形——龍、鳳、寶鼎等鏤雕飾物,在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刻的寓意。
事實上,如何將“文化元素”融入到紅木家具經營活動中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新課題。特別是在紅木家具同質化日趨嚴重的激烈競爭下,紅木家具的高附加值應該通過強調文化元素來挖掘。
政采紅木家具凸顯藝術展示功能
政府采購紅木家具的項目較少,據《政府采購信息報》統計的數據顯示,政府采購的紅木家具多為仿古紅木家具,主要用于博物館、文史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中,以此營造出與整個建筑相匹配的文化風味。紅木家具以其古樸典雅的傳統形制和藝術品位與名家書畫、國寶名籍相呼應,可以充分彰顯民族傳統文化不朽的藝術魅力。
2012年浙江省博物館文瀾閣古建筑群室內仿古紅木家具采購項目分兩次進行,采購金額分別為389.88萬元和50.761萬元。同年底,廣東省政府采購中心組織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珍品閱覽室紅木家具及相關服務采購項目,采購額為33.8萬元。(梁曉珩∕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