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9 | 來源:濟南時報
[摘要]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近年來,紫檀木的拍賣價格也屢創新高。目前國內文博界達成共識的觀點是“紫檀無大料”、“十檀九空”,然而,在蓬萊閣景區的古船博物館內,記者卻看到了一塊長8.2米,重達7000斤的紫檀木大料——— 明代紫檀木舵桿。
明代紫檀木舵桿
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近年來,紫檀木的拍賣價格也屢創新高。目前國內文博界達成共識的觀點是“紫檀無大料”、“十檀九空”,然而,在蓬萊閣景區的古船博物館內,記者卻看到了一塊長8.2米,重達7000斤的紫檀木大料——— 明代紫檀木舵桿。它不僅是實心的,而且材質不裂、不翹,品相優良,其身上的“永樂十年”刻文,也使其成為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的物證。
根據登州博物館館長袁曉春的說法,紫檀木舵桿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大的古代紫檀木之一,價值重大,堪稱國寶。那么,它是如何被發現的?它和鄭和下西洋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
水城清淤,發現“龐然大物”
位于山東半島北部蓬萊市的登州港(蓬萊水城),是我國北方著名古港。其歷經千年仍在使用,原因是歷代不斷地疏浚清淤,歷史上最大的清淤工程是在1984年和2005年。
兩次清淤工程,袁曉春都親歷其中,他告訴記者,現陳列于古船博物館的紫檀木舵桿,是1984年4月的一天發現的。重達7000斤的“龐然大物”從淤泥里清出來就費了很大的勁兒。
清淤工程結束后,蓬萊文物部門將珍貴木材取樣,送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所,請腰希申先生進行了鑒定,鑒定結果認為這一木材的確是紫檀木。
這根紫檀木舵桿的歷史文物價值,不僅體現在其體形龐大,保存完好,還體現在其前端的一段銘文上。在這根被加工成方木的紫檀木頭部,鑿有9厘米的圓形穿孔。頭部刻有3行文字,共48字:“黃字三百十五號,壹根長二丈八尺,厚一尺二寸,舵頭破心,閃腳破開一尺五寸,巴節三個。永樂十年六月□□日進四百料。”
袁曉春說,從國內發現的明代船材文物看,許多官方木料上大多刻有文字編號等,南京寶船廠、登州港出土的明代木材莫不如此。登州港紫檀木舵桿編號就是依據《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黃”字頭來編號的。另外,銘文把舵桿的特征記錄得十分詳細,記載了它的長度,厚度,舵頭和閃腳處的處理,甚至疤節的數量,這樣在運送過程中如果出現遺失,查找起來就十分方便,也防止一些貪官污吏從中偷梁換柱。從這幾句銘文我們還可以看出,早在明代,我國的造船業的管理制度就已經十分的嚴格了。銘文同時也說明當時對于海外而來紫檀木的珍視程度。
歷經數百年風雨,沒有一點變形
木材上的“永樂十年”、“舵頭破心”等刻字表明,該木材為明代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造船選用的舵桿構件。那么,在古代的木質航船中,舵桿是一種什么構件?又有怎樣的功用呢?
袁曉春說,舵桿是古船上控制方向的關鍵部件。用紫檀木當舵桿,自然是因為紫檀木不易腐爛、變形,這件紫檀木舵桿從淤泥中埋藏了數百年,出土后也經歷了近30年,沒有一點變形,充分證明了材質的“堅固”。優良材質保證明代海船的卓越性能,可見鄭和船隊在船舶材質上,有條件選用世界上最優質的木材來造船,使得船隊的抗風浪能力、耐久性必將優于外國船舶。
袁曉春說,目前,我國發現的一批古代舵桿,除了在登州港1984年發現的長8.2米的紫檀木舵桿,2005年發現的長9.23米的鐵力木舵桿,還有1957年在南京市寶船廠出土的長11.07米的鐵力木舵桿,這一舵桿現展覽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登州港和南京寶船廠南北兩地共同發現的鐵力木舵桿,表明明代鐵力木船材還很充裕,也可以證明明代造船在船舶的關鍵部位喜歡選用鐵力木作為舵桿。紫檀木舵桿則尤顯珍貴,它出土近30年來,先后歷經中國船史界眾多專家學者的考察,均被認定為明代舵桿。
國內學術界的許多著名學者認為,全國范圍內紫檀木沒有大木料。《紫檀》專著的著者周默先生說:“我接觸紫檀木二十多年,小頭直徑最大的有53厘米的(長度為260厘米),最長的紫檀木約390厘米左右。”多年從事明清家具研究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胡德生先生介紹:“故宮現存紫檀大器中,板寬很少有超過20厘米的。”近年來,周默先生曾親往印度南部的古德伯林區,看到紫檀木的老樹樁直徑在67.95厘米,還見到了直徑44厘米的紫檀木樹干。他認為由于印度林區運輸困難,紫檀大料在印度本地用于建房或提取染料而使用殆盡或過度采伐,致使來到中國的紫檀大料寥寥無幾。然而,在蓬萊的登州港發現長8.2米的大型紫檀木料,說明至少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期間,國內一定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大件紫檀木,“登州港明代紫檀木能夠穿越歷史保存至今,實屬國寶級文物,十分珍罕,其歷史與科學價值將日益顯現。”
見證鄭和下西洋的盛況
這根紫檀木舵桿,承載了很多明代造船業的歷史信息,那么,從它身上,又折射出明代航海業的哪些信息呢?明代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是否與之具有某些關聯呢?
袁曉春說,在世界上,每當提起中國,人們都習慣性地將之與農耕文化相聯系,實際上,在古代,中國曾是擁有深厚航海傳統和先進造船技術的海洋大國。早在秦朝,就有了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其中徐福東渡日本更是廣為流傳。到了宋代,我們的先人們發明了指南針,為世界航海技術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中國古代造船業和航海事業的巔峰時期,還當屬明朝鄭和下西洋時代。而古船博物館館藏的紫檀木舵桿,其銘文所記載的年代,正好處于鄭和下西洋時代的初期。
從紫檀木舵桿上所刻文字可見,當時進料很多,而進料如此之多,可能與鄭和下西洋船隊船只的建造相關。國內學術界的傳統觀點認為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之后,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珍貴木材隨著西洋航線的開通,源源不斷進入中國。鄭和下西洋極大地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豐富了中國官方與民間對珍貴木材的選用和珍藏。
我國傳統觀點對于明清紫檀木的產地,素有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及我國云南、兩廣等地的說法。但是,近年來經周默先生等紫檀木專家實地考證,實際上自古至今紫檀木原產于印度南部、西南部、東南部地區。登州港出土的紫檀木舵桿,與永樂年間鄭和開通西洋航線后,鄭和船隊抵達印度時間相同。鄭和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從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先后七次率領龐大的中國船隊出使西洋。鄭和的船隊由數百艘大小船只,兩三萬官兵組成,在鄭和及其助手的統率下,七次進入印度洋,剿滅海盜,經營貿易,調解諸國糾紛,迎送各地使節。其船隊的規模和所用船只的大小,遠遠超出了當時世界上的任何的其他海上力量。其規模之龐大,人數之眾多,足跡之廣布,為古代中外航海家所不及;其航海技術之先進,也為世界人民所稱道。十分巧合的是,盛產紫檀木的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與安德拉邦緊鄰古代的古里國,再往南就是柯枝國。如果鄭和船隊或私人海上貿易船隊從古里、柯林裝運產于印度南部的紫檀木也是合情合理的。
近年來,我國著名造船史專家席龍飛先生提出,鄭和船隊的大型寶船出現于鄭和第三次下西洋以后,而蓬萊永樂十年(1412年)紫檀木舵桿,恰好出現于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后。在中國北方登州港,發現并保存鄭和下西洋的紫檀木船舵,從一個方面也反映了登州港在明朝初期繁盛的運輸景象,反映了明代此地造船業和海外貿易業的發達。古登州自古以來作為一個海港,在明代輝煌的航海事業中,也發揮了其應有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