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0 | 來源:中國城市建設網
[摘要]海南省林業部門認為,發展鄉土珍貴樹種有助于豐富和發展我國熱帶林業資源,較高的經濟價值容易讓群眾接受;同時還能增加森林碳匯和調整林業產業結構。
海南省林業部門認為,發展鄉土珍貴樹種有助于豐富和發展我國熱帶林業資源,較高的經濟價值容易讓群眾接受;同時還能增加森林碳匯和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專家認為海南發展鄉土珍貴樹種符合本地實際,仍需克服苗圃建設不規范、造林面積小、采伐手續繁瑣、后續管理缺乏等多個制約因素。
發展鄉土珍貴樹種種植 造林質量效益雙豐收
2011年,海南省提出要出大力推進“綠化寶島”行動,預計到2016年,海南將完成造林綠化150萬畝,使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提升了造林質量和效益。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崛起。“綠化寶島”行動旨在把海南打造成為空氣清新、四季花開的綠色家園,而發展鄉土珍貴樹種種植破解了過去林業發展生態不夠強,景觀不夠美,效益不夠高等問題。
海南鄉土珍貴樹種主要包括花梨、沉香、檀香、橡膠等多個品種,海南省政協主席于迅說,鄉土樹種適應當地環境條件,是保護當地環境的最好樹種,通過不同樹種進行混交種植,有利于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穩定,對生態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一是可以豐富和發展我國熱帶林業資源,增加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功能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
二是加強生態安全。鄉土樹種是森林長期演替過程中保留下來的樹種,很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可供選擇造林的種類多,抗逆性強,可以將不同樹種進行混交種植,有利于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穩定。
三是經濟價值高,用途廣,適用性強,群眾比較容易接受。鄉土樹種雖然生長緩慢,周期較長,但經濟價值可觀,市場需求潛力大。如“紅木”樹種海南花梨,其木材在市場上以斤論價,花梨木心材每市斤價格在3000-5000元,大板材高達每市斤1萬元以上。人工種植8年,胸徑15公分左右的花梨,每株可賣到6000元。
四是增加森林碳匯。根據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提出的《熱帶天然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的總體要求,發展鄉土珍貴樹種人工林,有利于提高海南碳匯儲存能力,增加森林碳匯。
五是有利于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海南適生的闊葉樹種多達75種,用途多樣,適生強,可帶動農戶充分利用荒地、坡地等土地資源種植珍貴林木,改善人工林樹種單一的狀況,提高林業生產效益。
根據海南省林業部門統計,截止到8月15日,海南省已經完成鄉土珍貴樹種種植17.5萬畝,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繁育鄉土珍貴樹種苗木5700萬株,新種鄉土珍貴樹種5.2萬畝,其中花梨2.8萬畝,沉香1.5萬畝。海南省東方、白沙、樂東等7個市縣,依據自身條件,重點培育單個樹種,建成了不少“花梨專業村”“橡膠專業村”。
政府扶持形成良好氛圍提高農民造林積極性
今年5月,海南省政協圍繞“綠化寶島”行動的相關議題組成調研組進行調研,認為海南在短時間內取得鄉土珍貴樹種種植的大發展,主要基于海南各市縣政府制定了相關配套政策、有好的項目扶持。
據東方市林業局局長符為民介紹,為了推廣種植橡膠、花梨和沉香,該市政府無償供苗發動群眾在房前屋后種植花梨,還將造林補助提高到每畝600元。同時,該市還建立健全多方籌資、多元化投入機制,2012年已籌措資金1.27億元,其中,中央資金386萬元,省級資金30萬元,市級資金5784萬元,社會投資6500萬元,通過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綠化、捐資、認養、認種等形式,開拓新的投資渠道。
東方市東河鎮南浪村共178戶人家,家家戶戶種花梨,全村花梨木估計價值高達2500萬元,平均到每戶約14萬元。南浪村村民吉進輝說:“8年前種下一棵花梨木給我帶來了好運,我就更加癡迷于種花梨,現在種了有600多棵,前不久我賣了一棵成材的花梨木,換了一輛小轎車。”
白沙黎族自治縣要求18至60歲的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每人每年義務植樹10棵以上,每年4月至7月期間,每周三輪在該縣11個鄉鎮和3個國營農場開展全民植樹活動。在植樹造林過程中,特意選擇種植竹子、木棉、鳳凰木等鄉土珍貴樹種,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白沙縣牙叉鎮什奮村,村里早期種植橡膠,由于臺風肆虐,橡膠樹被臺風刮斷,村民損失慘重。幾年前,在政府支持下,村民開始在村里種竹子,經過兩三年生長,這些竹林開始產出竹筍,給村民帶來豐厚收益。村民王文暉說,他每天都會抽空到竹林里挖竹筍,一畝竹林每周都能產200多斤竹筍,“按市場價每斤1.2元計算,一年下來,一畝竹林怎么都有大幾千塊錢的收入。”
白沙縣林業局局長徐輝冠說,目前白沙全縣竹林總面積達到9萬畝,筍材兩用竹面積2萬畝,去年,該縣竹筍產量達到2.7萬噸,預計今年竹筍產量達到3萬噸.
海南省林業廳廳長關進平說,目前海南已經形成了較好的鄉土珍貴樹種種植的氛圍,除了改善生態,助民致富以外,還能夠彰顯國際旅游島獨特的生態文化魅力。諸如東方花梨之鄉、文昌椰子之鄉、萬寧檳榔之鄉等,都已經或即將成為海南魅力獨具的旅游符號。
四大制約因素待破解
于迅等人士認為,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特別是發展鄉土珍貴樹種。要合理規劃,把培育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結合起來。
業內人士認為,實施“綠化寶島”選用鄉土珍貴樹種的品種和數量剛剛在起步階段,急需破解四大制約因素。
一是苗圃建設不規范,苗木質量不達標。符為民說,除了省級科研單位和林業系統建設有一定規模的規范苗圃和苗木質量達標為,地方市縣所建設的苗圃多像家庭小作坊式,沒有專業的科技隊伍和繁育規程,種子來源不明,良種選育技術薄弱,制約了鄉土珍貴樹種的推廣和發展。
二是造林面積小,沒有形成規模。目前海南省大部分鄉土珍貴樹種主要分布在農村村民的房前屋后、路邊、渠旁等,長期管理粗放,造成生長速度慢,收成時間長,經濟效益低,相比于常規樹種,面積偏小,尚未形成規模。
三是鄉土珍貴林木采伐手續繁瑣。據介紹,海南相當部分的鄉土珍貴樹種屬于國家規定范圍的保護樹種,無論集體還是個人自種,在采集種子、采伐木材時,都要報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由于目前海南尚未出臺放寬人工種植的鄉土珍貴種植樹種采伐許可的相關政策規定,因此農民想種又不敢種,不知道在采伐和移植苗木過程中如何辦理手續才能進入市場,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
四是后續管理缺乏。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對一些珍貴樹種的種植后管理及開發利用技術嚴重缺乏。比如沉香,由于種源不清不純,缺乏人工促香技術,造成造林企業和林農對種植沉香存在疑慮。
關進平說,下一步海南將制定鄉土珍貴樹種發展規劃,在考慮生物多樣性的情況,力求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相結合,促進鄉土珍貴樹種可持續發展。
堅持基地化、標準化和產業化,引進有實力公司,培養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千畝以上的鄉土珍貴樹種種植基地,同時,加強鄉土珍貴樹種中資園、母樹林和采穗圃建設。
建設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專業化種植村,舉辦營造林實用技術培訓班,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提高農民栽培技術和方法.
加大政策引導,把種植鄉土珍貴樹種作為民生產業扶持發展。如開展送苗下鄉活動,將國家防護林資金和造林補貼資金優先安排發展鄉土珍貴樹種種植上來,海南省各市縣還應出臺造林補助,對農民營造鄉土珍貴樹種進行適當補助。
加快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和收集保存工作,建立種質資源庫和林木良種繁育中心,積極進行良種繁育和配套栽培研究。(編輯 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