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10月5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組織(CITES)常務委員會第70屆會議在俄羅斯聯邦索契舉行。會上,最受紅木界關注的兩個焦點是:CITES建議停止源自老撾交趾黃檀和尼日利亞刺猬紫檀的國際貿易。

CITES常務委員會第70屆會議(SC70)現場
老撾交趾黃檀停止國際貿易
CITES委員會向所有締約方建議暫停與來自老撾的交趾黃檀及其制成品進行商業貿易,直到科學上證明這種出口是可持續的為止。老撾同意這些建議,并承諾在2019年2月1日之前報告執行情況。
老撾交趾黃檀的交易一直以來都受到CITES委員會的關注,2013年,第十六屆CITES公約公布后,老撾暫停所有硬木原木的出口;2016年,第十七屆締約國大會上,禁止所有成員國進口從老撾出口的交趾黃檀原木和鋸材,并且這一禁令沒有取消的時限;2018年,CITES常務委員會建議停止老撾交趾黃檀國際貿易。

2017年,CITES官員在老撾視察被扣押的交趾黃檀木材現場
老撾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曾位居世界前列。盡管十年來老撾木材工業收入為國家總創收1億美元,但這并不足以彌補國家森林資源的損失,為此這些年老撾出來各種紅木禁令也非常多。盡管這些年老撾頻繁出臺禁令,不斷升級打擊紅木走私的力度,但還是走私活動還是沒法杜絕,或許這是CITES委員會議決定禁停止老撾交趾黃檀國際貿易的原因。
尼日利亞刺猬紫檀暫停商業貿易
自2018年初以來,尼日利亞已經批準向中國和越南出口超過18萬立方米的珍貴木材(估計多數為刺猬紫檀),但沒有首先確保這些出口不會威脅到該物種的生存。委員會決定建議暫停源自尼日利亞的刺猬紫檀的商業貿易,直到尼日利亞對該國的物種進行了非致危性分析。

正在被砍伐的紅木樹種
隨著尼日利亞的森林覆蓋率的下降,木材非法采伐問題的嚴峻,2016年12,尼日利亞就已經推出了半加工木材的出口禁令;2017年2月,政府停止了簽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許可證;2018年6月,尼日利亞聯邦政府和尼日利亞熱帶木材出口商協會已開始采取行動,阻止加工和半加工木材的出口。

尼日利亞出口的刺猬紫檀
刺猬紫檀是中國紅木市場上的“銷量之王”,據中國海關2014年9月-2015年8月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刺猬紫檀進口價值總量國別來源分別是:尼日利亞38%,加納18%,岡比亞、科特迪瓦各11%,幾內亞比紹8%,貝寧7%,多哥5%,馬里、塞拉利昂各1%,尼日利亞排名第一。在2016年的第十七屆締約國大會上,全部的黃檀屬,大巴花和刺猬紫檀三個樹種列入瀕危管制附錄二,尼日利亞大量出口刺猬紫檀,是否對該國的物種造成危害,還需進一步分析。
總而言之,木材進口的受限,也將給行業帶來很大的影響,木材商、紅木家具生產企業和消費者,或許都要積極做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