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0 | 來源:法制晚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佛家偈語,作者是唐代有名的高僧慧能。相傳,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老年時,想要挑選一名徒弟繼承他的衣缽。他要求眾徒弟每人作一首偈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他的大弟子神秀做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看了不以為意,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這首偈子被廚房里的一個不識字的火頭僧聽到了,他也做了一首偈子,央求別人寫在神秀的偈子旁邊。他所作的,就是這首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弘忍大師看到,知道火頭僧領悟到了真諦,便將衣缽傳給了他。這個火頭僧,就是禪宗第六祖慧能大師。
神秀所做的偈子以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并不被弘忍認可。而從慧能所作偈子就可以看出,他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對世界持一種出世的態度,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一直以來,紅木家具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被很多人稱為“文人家具”、“詩意家具”。其實,還有一類特別的紅木家具,它的背后,蘊藏著無限禪機。這類特別的家具,就是光身家具。
光身家具不打蠟、不上漆,保持木材本身的光素之美。比起那些打蠟、上漆以后的家具,更充滿一種別樣的自然清新味道,也正合“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禪意。走近細觀,榫卯嚴絲合縫,家具表面細膩滑潤,閉目一嗅,淡淡的木香鉆入鼻腔。人的心中,怎不生出許許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