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 來源:微信公眾號
[摘要]在中國悠久的古典家具藝術長卷里,匠人們以無盡的智慧與匠心,雕琢出一件件傳世佳作。
在中國悠久的古典家具藝術長卷里,匠人們以無盡的智慧與匠心,雕琢出一件件傳世佳作。
其中,“托泥”這一細節設計,雖不起眼,卻承載著穩固與美學的雙重使命,足下生輝,托起了古典家具的傳世風華。
壹、何為托泥?

托泥,這一傳統家具上的精妙部件,是專為承接腿足而生。
在明清家具中,我們常能見到其身影——那些不直接觸地的腿足之下,橫亙著或方形、或圓形的木框,這便是托泥。

更有甚者,托泥之下還藏有小足,真正與地面接觸的,或許正是這些小足,而非托泥本身。

這一設計多見于條案、幾類、清式椅凳等家具,不僅增添了穩重之感,更體現了古人對家具設計的深思熟慮。
貳、托泥的妙用

托泥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家具“頭重腳輕”的難題,更在無形中提升了家具的整體美感。
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家具的上下部分,使整體結構更加穩固,比例更加協調。

同時,托泥還能有效防止家具腿足受潮腐爛,延長了家具的使用壽命。
叁、托泥的分類與工藝
托泥之美,不僅在于其實用性,更在于其多變的形態與精湛的工藝。按形狀劃分,托泥可分為框形與墊木形兩大類。
框形

框形托泥形態各異,有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梅花形及海棠形等,每一種形狀都與家具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
墊木形

而墊木形托泥,則更為簡潔實用,以長條木方裝于家具足下,雖無繁復之態,卻也別有一番韻味。
在工藝上,托泥與腿足的結合方式更是多種多樣。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中便詳細記載了三種典型的結合方式。
條案的腿足與直托子的結合
條案的腿足下端出兩榫,托子兩端鑿榫眼,拍合之后,兩根托子分承四足。

兩根托子之間沒有構件再將它們聯合起來。這種造法實際上戰國時的木幾或漆幾早已如此了。
方形家具與方托泥的結合

方形結體的家具如杌凳、書桌、供桌等,下面的托泥是四根木材用格角榫攢邊法造成的。
托泥的四角鑿眼,容納腿足底端的榫頭。榫頭或由腿足出頭連做,或另外栽榫,以連做者較為合理。

方托泥還有一種比較復雜的造法,那是將腿子底端的方形榫頭切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樣,托泥在抹頭上鑿剔與斗形榫頭相適應的榫眼,但一面開敞,榫頭由此平移套裝。

待托泥的大邊與抹頭拍合后,便將榫頭關閉在榫眼之中。
這種結構除非將托泥拆散,否則無法將腿足從托泥中拔出來。
圓形家具與圓托泥的結合
圓形結體的家具如圓凳、香幾等,下面的托泥是用嵌夾榫舌或用楔釘榫的造法,將弧形彎材攢接到一起的。

每一種結合方式都蘊含著匠人的智慧與心血,展現了古典家具制作的精湛技藝。
肆、托泥的文化意蘊
在古代文化中,許多設計元素都蘊含著吉祥的寓意。托泥的設計也不例外,它往往被賦予了一些美好的寓意和象征意義。

例如,皇宮椅的托泥設計就寓意著龍龜背馱著天地運行規律而出,象征著皇權的穩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這種寓意不僅增添了家具的文化內涵,也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總 結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那些簡單快捷的家具設計。但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古典家具中的托泥之美時,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匠心獨運。
讓我們一同走進鴻運堂紅木,感受那份來自千年前的古典雅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