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 來源:友聯·家公眾號
[摘要]友聯·家的故事,或許就要從深圳展里一室的茶香氤氳開始講起。
不跟風便不會流俗。
“當前市場缺的不是門店,也不是產品,而是有理念的產品,有文化的空間”。
——友聯·家品牌創始人兼總設計師、紅木家具(祥利)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戴愛國

一片葉兒,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有了茶。
一開始,它步入唐朝詩人的殿堂,成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飲;藏進僧侶的行囊,與佛法一起東渡日本,以“CHA”的發音,被上升為一種生活的信仰。后來,它登上大航海時代的貨船,與瓷器、絲綢一道,跟隨閩語茶的“te”發音,以“tea”之名滿足著歐洲人對東方古國的想象,跟隨日不落帝國的腳步在世界各地生根。
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歷經千載,已成了世界的“會友語言”,區別只是叫法。不覺已是夏日,感受著空氣中的熱氣一天天升騰起來,便格外渴望一杯茶的清爽。友聯·家的故事,或許就要從深圳展里一室的茶香氤氳開始講起。

友聯·茶汐,以茶輕敲美學之門
啟程之前,思感萬千。一直以來,友聯·家篤定以傳統文化為脈絡,打造有溫度的中式家居品牌。茶,傳統文化無法繞開的題眼,回頭望,兩千多年來,正是這抹帶著云霧的新綠,越過了一重又一重的山川海洋,渲染了古老而時興的東方美學底色。
時至今日,推出一系列好的茶家具,好比踮腳在獨木橋上行走,難上加難。所以友聯·家一直在思考,如何“透過中國茶的立體豐富,打開傳統文化的美學之門”。

制器與研茶,兩者間蘊含著殊途同歸的玄妙。茶道,看似僅僅是燒水點茶,實則不易。水需燒至火候恰到好處,而點茶時,薄茶之上泛起的泡沫需細膩如絲。這種仿若靜湖的平衡,并非刻意為之,全憑一顆足夠專注而沉靜的心,制器亦是。手藝人并非浪漫主義者,他們和研茶者一樣,常年需要在一雕一刻中,高度地集中靜心,才能洞察并捕捉到隱藏在平凡表象之下的微妙深意。所以這次回歸,友聯家的第一個主題留給了“茶”,以友聯·家——友聯·茶汐之名,留住手藝,從“心”開始,窺探茶空間之美。

在友聯·茶汐的空間里,渾然天成的紅木家具是主角,屏風、絹畫、插花,瓷器等等中國符號一同構成這幅極簡的東方畫卷,繾綣連綿,久久不絕。彼時,身著旗袍的研茶人,輕啟這一餅來自北緯21°的老班章,在精致的茶臺上燒水,溫壺、燙杯、沖泡。暖意從茶臺上彌漫開,漸漸充盈整個空間。溢出陣陣撲鼻而來的清香,雖身在都市,卻如風在野。而也是這一刻,眾人真正理解了友聯茶汐所傳達的空間無界,50㎡和500㎡的茶空間,都有著相通的東方美學慢生活的內核。

一盞春日茶湯里,細嗅萬水千山。友聯·家深圳展寄出的第一封信寄出后,像空谷傳響,余音繞梁。又過了一個季節,彼時的余溫和茶香還時常被友聯·家的朋友們提起,大概是文化的余韻透過了經年制成的紅木好器,抵達了每一位來者的心底。
一器一物,盛放中國美學
戴愛國:“我想,友聯·家強調的不僅是藝術家具本身,更是東方美學以及那些特屬于中國人記憶中的中國文化印象。創造,不僅是造物或造景,更是造境”。

從決定與來自布朗高山境內的老班章供應商合作開始,又一步一步登上世界屋脊,將非遺藏香帶回都市,從溯好茶之源到用非遺技藝純手工打造藝術家具,從創造獨一無二的茶空間再到你手中的這一盞好茶,三年時間,真的走了無數個不計成本的彎路。時間成就佳釀,現在看來,其實每一步都算數。

非遺藝術紅木茶家具、來自高海拔的阿壩非遺手工藏香、不落一榫一卯的紅木茶盒,才確切做到了讓你所見的“與茶有關”,都有友聯·家的用心參與。如今,你可以真正實現將友聯茶汐空間之景移回家中,包括一器一物。

作為友聯·家的人格繆斯,友聯·家的產品質感與性格來源于最熱愛東方文化那一批人。他們是非遺傳承人、藝術家、建筑師和設計師,被友聯·家對東方文化的執念所打動,愿意從“一”開始,將所學所成托付于友聯·茶汐空間的每個細節。

欲見東方,先聞茶香。如開篇所言,茶本身對于中國人的意義,是生于此而深深扎根,高聳入云而走向世界,正好像輕飄的一葉茶與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這也是我們想傳達的,藝術家具從東方文明中來,途經無數個世界的終點,又抵達東方文明的根基。

一葉萬里,友聯·家的未來不止于眼前。立足全球的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你在世界的某一處,被一間有溫度的中式文化展館吸引,推門進去,聞到來自東方高原的茶香,低頭可撫穿越千年仍然生動跳躍的中國非遺技藝,以極簡致柔的東方筆觸,撫慰你身在異國的東方情結。
屆時,世界會知道,有這樣一家專注做好中國傳統藝術家具的品牌,想讓世界看見中國美。為著這一天,更加篤定做好眼前事,風雪載途,也相信有“心”終會到達。
滄海拾遺,游魚不顧。我們還要走很久很久,如欲同行,請來友聯·家。

(來源:友聯·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