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 | 來源:品牌紅木網
[摘要]?什么是“攢斗”?就是明清家具中運用“攢斗”裝飾手法的家具。
什么是“攢斗”?
就是明清家具中運用“攢斗”裝飾手法的家具。

【攢】是把縱橫的短材用卯榫按合成紋樣。
【斗】是鎪鏤的小料簇合構成花紋。
攢與斗結合使用,這種裝飾加工的手法簡稱為【攢斗】。

攢斗工藝不僅將小料進行合理的使用,而且充分地體現了木工藝的技巧美,是科學性和藝術性在紅木家具上結合的完美體現。
常見采用攢斗工藝的如:架格的欄桿,各種圍子,中牌子等。
從美學上看,攢斗工藝體現了以我國通透為美的審美觀念,也是家具中國風格的集中體現。
這種工藝源于中國古建內檐裝修制作門窗格子心的工藝技術。

攢接
嚴格地說,攢接含義實應有二:
一是完成構造結體的方法。
二是在形式美感上,又是拼合各式各樣幾何紋樣的手段。

將若干小塊木料組合成面積幾何圖案,進而將該圖案多次重復連接,成為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按需要組合成大小不同的裝飾面。讓家具多出空靈、疏通的美感,達到玲瓏繽紛的效果。
中式家具采用榫卯結構完成結體是偉大的構造工藝手段。而以攢拼組合變化繽紛之幾何紋樣,同樣是不可低估的裝飾成就。

攢接圖案的設計,要合乎工藝和用料的要求,又以規律性的重復造成韻律感和形式感。這要有良好的視覺審美修養。攢接圖案的制作中,各個短材的開榫、鑿卯形式多變,又要求整齊劃一,工藝繁復而又要求精準。
在明式家具早中晚末的各個時期,都使用著攢接工藝:
它屬以鋸子、刨子、鑿子為工具的工藝,不涉雕刻手藝,所以攢接作品往往屬于明式家具發展第二軌跡上的作品。
這些由傳統欞格式窗景產生的式樣,形式簡潔明快,格調疏密有致、清雅醒目,運用細木作的“攢接”工藝形成了特色的裝飾語言。

斗簇
在攢接工藝基礎上,斗簇工藝后繼而來。
斗簇是指用若干種形態相同的小木塊、小木條斗合成透空圖案,其相交處使用“栽榫”連接。
斗,乃拼合之謂。
簇,是叢湊或叢聚成團之意。
凡是以斗簇為主做成的圓形或方形的圖案,北京匠師統稱為:“燈籠錦”。

斗簇工藝更能營造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攢接、斗簇做成的裝飾構件,由于用料和結構的不同,其功能強弱及裝飾效果也有明顯的差別。攢接比斗簇的構件堅實,但花團錦簇,華麗輕盈的效果又是攢接難以達到的。
腳踏的面板或桌子邊抹和棖子之間的矮老,在負荷及連結上都需要它承重而堅牢,這里如果不用面板、矮老,而代之以裝飾構件,那么只宜用攢接方法做成欞格,如井字、筆管等式。

家具上的其他構件,由于所在部位的不同,并不要求必須承受重量,那么使用攢接或斗簇就不受限制,既可使用攢接的裝飾構件,也不妨使用斗簇的裝飾構件。實例如羅漢床及架子床圍子,兩種做法的都常見。至于亮格柜門心,實例雖兩種都有,但門扇過厚,容易顯得笨拙,所以用斗簇似乎比攢接效果更好。
發展
攢、斗、雕刻三種工藝在羅漢床、架子床圍板上,不同時段,呈不同式樣,工藝次第演進。
大致是明晚期、明末清初為攢接,繼之多為斗簇工藝。清早期后多使用雕刻圖案,但斗簇工藝繼續使用。在很長時期內,它們交錯使用,一床之上,攢、斗、雕并存,只是伴隨時間的更替,攢、斗成分越來越少,透雕成分越來越多。

在清早期浮雕工藝大規模使用后,攢接和斗簇工藝雖有被邊緣化趨勢,但仍有使用,并有精品出現。
攢接、斗簇工藝發展的具體步驟:首先是萬字紋、風車紋,其次是十字連方紋、曲尺紋,再次為仰覆山字紋、冰裂紋、壽字紋、福字紋等。
斗簇工藝發展的具體步驟:十字斗四合如意紋(燈籠錦)、十字斗四合云紋、團龍斗四合如意紋等。
萬字紋、風車紋是最方便簡單的攢接圖樣,廣泛使用于早期明式家具上,這與當時工藝步伐合拍。此時期雕刻工藝尚未到來,攢接工藝也剛剛施展拳腳。

此后隨著工藝的發展,攢接圖案進一步復雜。十字連方紋、曲尺紋、仰覆山字紋、冰裂紋,乃至復雜的壽字紋、福字紋、十字斗四合云紋、團龍斗四合如意紋等不斷產生。各種攢斗紋樣縱橫伸延,于欹斜紛雜中見齊整規矩,誠為形式審美中了不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