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7 | 來源:品牌紅木網
[摘要]仿照竹之形,效仿竹之韻,紅木竹節家具寓意“節節高升”。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因竹家具材質本身的缺陷,
阻礙了竹文化在家具上的應用。
仿竹家具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個不足,
也在紅木家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仿竹器具的歷史根源
中國的竹資源較為豐富,其分布面積和屬、種均在世界前列。古人喜竹、愛竹、贊竹,且以竹制器,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廣泛應用。古往今來不少人都折服于竹制器具的魅力,皆以文房陳設竹制器具為雅。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竹材容易出現蟲蛀、開裂、變形等,尤其在有梅雨季節的江南地區,竹制器具可謂是生存不易。竹材的自然屬性缺陷并不利于竹制器具的流傳。

仿竹器具便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仿照竹之形,效仿竹之韻,獨有的仿竹文化也由此逐漸成型。
事實上,竹材質的缺陷只是仿竹器具出現的表層原因,究其深層次原因,還是要歸結到古人對于竹的偏愛與推崇上去。
竹正直挺拔,恰與文人雅士追崇的淡泊高遠、堅韌不屈的品性契合。因此,竹不僅成為文人雅士生活的必須,還成為文人精神的隱晦表達。

前有北宋大文豪蘇軾直抒胸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后有鄭板橋癡竹如命。故而仿竹器具不僅留住了竹之形態神韻,更是表現出對高風亮節品格的追求。
竹節家具之文化寓意

仿竹家具多以竹節裝飾,即仿照竹節形態,或通體雕琢,亦或是在家具的邊角及腿足部分進行雕刻。
竹節的部分線條簡潔凸起,卻富有自然節奏感和韻律感,樸素卻不單調,自然之意濃厚。

中國禮教要求文人士大夫要謙和儒雅,但在價值觀和政治純潔性受到威脅時要勇敢地舍生取義,此謂“氣節”。
而竹節便被認為是氣節的表現,竹因此被認為是自然界的君子,文人以此自勵。
仿竹器具之紅木家具

清代、民國時期對于竹的外觀模仿非常形象,且出現了用紅木來仿竹制家具,這不但保證了材質的經久耐用與竹的神韻,更能顯示出古典家具貼近自然的拙樸以及雅致的意趣。

一般在紅木家具的邊角及腿部采用仿竹節圖案,有高風亮節之擬人化意蘊,亦有“節節高升”的祥瑞寓意。
竹的形象與結構構成了仿竹器具的裝飾特色,其文化本質是文人雅士追求堅韌品格的隱喻表達,在紅木家具中,竹節也作為雕刻元素的一種,木上刻竹,經典永傳,共同傳遞著君子品格的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