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主題:
2023年“光之視角”從詩藝品評專著《二十四詩品》集思涵養,汲取絢麗、洗練、實境、沖淡、流動五種古典美學意境,從典籍文本中提煉出浪漫、凝神、修身、療愈、歡聚五種光應用的具象場境,進而從光照情緒和色溫心理的角度傳達出人生境遇雜陳,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感悟,為觀眾呈現出一場“5-品味”的沐光之行、心悟之旅。
從燈到光,從外觀到內觀,從物態器用到感興意會的藝術創作,正如光一般,自由、變化、賦予和直抵人心的溫暖與明亮。
策展人梁道泓老師訪談
Q1: 貫穿本次展覽的核心設計邏輯是什么?有哪些指導原則?您希望帶給觀眾怎樣的、不同的體驗?
包括家居界在內, “美學”或“生活美學”已經被無休止的掛在嘴邊。許多家居品牌的門店都叫做“XX生活美學館”。本次深圳時尚家居設計周暨深圳家具展毫無例外的也一定會出現許多非常精致優雅的,設計手法高超的范例式生活場景。
這樣的場景是美的,只是這種美,過于清晰,指向性和路徑過于單一。從相對廣義的角度來說,美學,不僅僅只有“好看”“漂亮”這一類的本能型感受維度。如果觀眾的想象力和探索欲無法施展,美學的意義就會停滯不前。



光之視角效果圖
既蘊含主體觀點,又能引發客體能動性,虛實之間,做有“回響”的展覽,是我更傾向的策展方向。適度弱化燈具自身造型、材質、色彩等元素,把光作為一個核心元素抽象出來,與內在情緒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一個個具有獨立情感的小空間。
光還自帶文化屬性,是無聲的、跨國界的普世語言,希望、生命、正義、未來都是它的語義。觀眾們在參觀完光·生活展之后,可能會產生疑問,會有不同的見解,在我看來這些反饋,都比只有“哇,好美啊”要更有意義。

Q2: 5-品味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以光為媒體,傳遞不同的情感體驗,請您談談關于該主題的初衷和想法?
5-品味,是一個濃縮了的主題,希望它像被烘焙過的咖啡豆,可以品味出不同層次的味道。
基底來源于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一本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專著。主辦方從中選擇了“綺麗、洗練、實境、沖淡、流動”5個限定命題,來呈現5個有關光的應用場景。中國古代詩品崇尚“文有盡而意無窮”的蘊藉意境,用一套耳熟能詳的意象“明月”“楊柳”“金樽”……輸出多重潛文本。

那么我又從這些廣袤的意境中,提取了較為明確的第二重風格指向,“浪漫、凝神、修身、療愈、歡聚”來界定空間的風格指向。繼而考慮到會展環境和觀展人群的特性,進一步具象化為人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味覺反應“酸甜苦辣咸”。從最直接五官通感來切入,通過環境色彩和光照氛圍,影響觀眾情緒,觸發生活聯想,從而一層層回溯至抽象的美學命題。

Q3: 您致力于藝術展覽多年,您希望透過這些展覽對于當下和行業有哪些意義和思考?
站在藝術的角度,保持與行業技術環節的密切關聯,保持與當下各路潮流間一定距離,保持敏銳的觀察力,保持內心穩定的節奏,對我來說更重要。

坪山造物-2021
Q4: 設計賦予空間情感,作為一名策展人,您認為如何才能講好創意的故事,打造一個引起情感共鳴的空間?
創意基本來源于對生活的長期觀察,在我的觀點里,幾乎不存在上帝視角一般,隨手就會冒出創意。情感共鳴有一個反義詞“關我x事”,粗魯但直白。魯迅先生都說過“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所以最重要的,如果希望能引發情感共鳴,那策展人的觀點和情感必須是真實的,這是一切觸發共鳴的唯一基礎。
剩下的就是技術環節的事了,比如有邊界感的空間,鮮明的視覺形象會幫上大忙。選擇是否進入展廳,就能夠篩選出一批有意向的觀眾。進入展覽后,所有的內容及細節都需要盡可能為主題、為情感服務,才能營造沉浸式的體驗環境。

重新發電-2020
Q5: 您對光的未來有何期待和愿景?
科技進步如此讓人驚嘆,我想智能光源可以作為某種藝術介質進行虛擬事物或空間的創作,也非常期待能與優秀的品牌方及技術團隊合作更多的優質項目,以光和情感為媒介,發掘和傳遞關于美和生活的更多角落和維度。

隨處博物館-2022
5月25日-28日,期待你加入這場關于光的盛宴。



(掃描上方二維碼登記,可立減門票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