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 | 來源:《品牌紅木》雜志
[摘要]“標準化”最近幾年常被紅木家具領域的專家與從業者反復提及,它對于紅木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標準化是宏觀經濟調控,中觀產業發展和微觀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紅木產業標準化建設從知到行,唯有一步一步地去走。

標準化是宏觀經濟調控、中觀產業發展和微觀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對紅木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進入2018年,新修訂的《紅木》國家標準(GB/T18107-2017)正式公布,并將于7月1日起實施。這一消息在紅木家具領域迅速掀起了連環輿論熱浪。人們除了關注新《紅木》國標作了哪些調整與變動外往更深一層來說,這反映出紅木產業標準化發展已經到一個關鍵節點,相關標準和頂層設計的盡快完善非常有必要。
“標準化”最近幾年常被紅木家具領域的專家與從業者反復提及。它對于紅木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既是紅木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的保證,是規范紅木市場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紅木產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
雖然已有《紅木》、《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深色名貴硬木家具》等相關文件為紅木產業標準化發展作了框架性的規定,但除了《紅木》國標近年有修訂外,其他文件的制定時間距今至少也有6年,相較于現時的產業實況,可能存在邊界模糊、內容陳舊、宣傳貫徹較差等問題,由此可見,紅木產業標準化基礎仍較為薄弱。
在當前中國大舉走進“新時代”的背景下,紅木產業標準化發展也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與時代內涵,在這一基礎上,既要靠相關文件來確保,也要紅木產業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切實配合。
“總體來說,紅木行業長期處于非標體系中,部分企業與從業者在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中我行我素,從而產生了許多問題。現在的紅木行業已經發生巨變,對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家具行業資深學者王周在接受《品牌紅木》雜志采訪時稱,標準化是一個系統,是“非標”走向有序的必然。
過去30多年時間里,中國創造了“紅木奇跡”,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數量迅猛增長,產品風格日益豐富,服務體驗逐步改善。近幾年來,中國倡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紅木家具走向更大的發展平臺。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對紅木產業發展大勢進行冷靜觀察和綜合研判,可以發現,紅木產業已經走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在所要面臨的諸多問題中,“標準化”是繞不過去的。
探索
標準化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意識當中,標準化的概念是寬泛而模糊的。做什么事都有個標準原則,只要不超出這個原則就可以,是目前大多數人對于標準化最真實的理解。
然而,當我們翻看資料去查詢標準化的準確定義時才發現,“標準化”要比我們所想象和理解的更宏觀、更全面——我國國家標準GB/T2000.1—2014《標準化工作指南》中提及“標準化是為了在既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促進共同,對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確立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以及編制、發布和應用文件的活動。標準化的主要效益在于為了產品、過程或服務的預期目的改進它們的適用性,促進貿易、交流以及技術合作。”同時根據我國現行的《標準化法》,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顯然,標準化是一個大系統,更是一個大工程。
“紅木一開始與某一樹種沒有多大關系,只是明清以來對在一定時期出現的優質硬木的統稱。”全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上海市家具研究所副所長許美琪對《品牌紅木》雜志說,改革開放以來,紅木家具成長為一個產值和市場都很大的產業。這類產品的附加值(審美價值)一定程度上以材質來體現,但在市場上出現了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亂象,損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因此,有必要規范它們的用材范圍,這是出臺《紅木》國家標準GB/T18107-2000和其修訂版GB/T18107-2017的意義。
國務院參事張綱2014年就標準化建設改革問題赴中山考察訪問時曾說到:“標準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加大力度將它導入到傳統家具的傳承和開發中,才能不斷地帶領紅木家具走上一條健康、創新、有效、可行的發展之路”。(摘錄于廣東新聞網《國務院參事考察中山紅木家具標準化建設》一文)
覺醒
2000版《紅木》國標頒布之后,“紅木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有依有據”,很多從業人員都有這樣的感受。然而產業與市場都在不斷變化,各種新矛盾、新問題、新情況不斷涌現,讓從業人員不得不思考:如何與時俱進,讓標準更好地支撐和引領行業發展。
與此同時,紅木家具市場交易活躍,商業糾紛頻發,也推進了全行業標準化意識的覺醒,到整個頂層制度設計的覺醒。王周指出,紅木產業的發展,必然要加強標準化意識,不能像以前那樣任性。此后,《深色名貴硬木家具》(QB/T2385-2008)和《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GB28010-2011)的相繼出臺,帶來了紅木產業快速增長發展。
相較而論,《紅木》國標具體規定了“紅木”的類別、樹種和材質,是一個“木材”標準;《深色名貴硬木家具》內容包括深色名貴硬木家具的術語和定義、命名和分類、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和標志、使用說明、包裝、儲存、運輸等,主要是在工藝方面對“紅木家具”進行約束,是一個“家具”標準;《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主要包含紅木家具的范圍、術語和定義、要求和質量明示等10項內容,并首次對紅木家具的定義進行了明確和規范,規定了以產品主要使用木材的樹種名稱來命名和標識紅木家具。還有很不同的一點是,《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明確規定“每件紅木家具必須配一張《紅木家具產品質量明示卡》,生產企業須在明示卡上詳細注明家具的產品執行標準、產品工藝分類、產品質量等級、產品適用范圍、產品主要用材、產品涂飾與裝飾工藝等信息”,以及對產品合同、產品使用說明書所涵蓋的內容進行明確與補充,顯然,這是一個“技術”標準。
除此之外,商務部公布,2012年實施的《紅木商用名稱》(SB/T10758-2012)與《紅木制品等級》(SB/T10759-2012)兩項標準,可以說也對紅木產業標準化建設進行補充與完善,規避因紅木商用名稱的混亂而造成的市場糾紛。
這些強制性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以及推薦性行業標準推動了紅木產業標準化體系構建,并在規范與促進產業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如今,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標準化成為紅木產業競爭的一個制高點,正推動全行業更積極地開展相關的研究和推進工作。

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標準化成為紅木產業競爭的一個制高點,而這些強制性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以及推薦性行業標準推動了紅木產業標準化體系構建,在規范與促進產業發展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
銜接
現階段,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不允許紅木產業再走粗放式的老路,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綱要精神,要實現產業的改革創新、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標準化恰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從發展的角度,紅木產業在標準化發展上仍需體系化。許美琪認為,紅木產業的標準化應該有更大的內涵,包括用材、工藝、結構、產品質量、檢驗等諸多方面,應根據紅木家具的特殊性,或參照普通實木家具相應的標準,或制訂新標準。
據了解,中國家具協會2017年開始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化方案:一是將市場上已有但沒有相關標準的產品盡快制定標準;二是對于紅木行業內有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但達不到一定理想水平的產品,要制定領先標準,要高于現有標準,提升產品的質量;三是對行業內有交叉的產品,要把市場上空白的地方進行標準化填充。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將進一步完善紅木行業制度體系,以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從業人員更好運用標準化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另外,從這些年中國多個紅木家具產業集群在中高端消費、綠色環保、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的行動中,也能感覺得到它們推進標準化發展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譬如中山一直在紅木產業標準化建設中展現“先行者”形象,在一次次參與和主導《深色名貴硬木家具》、《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等這些標準的制定與修編過程中,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也越來越規范。
近兩年來,浙江東陽立足“標準化實施行動、市場規范行動”,制定《東陽市木雕紅木企業聯盟標準》,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紅木家具“浙江制造”標準制定和認證。另有福建仙游設立“福建省木雕及古典工藝家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5年制定發布地方標準《木雕工藝品產品標識》,2016年立項行業標準《紅木古典家具》,2017年發布施行《仙作古典家具》標準等。不管是中山、東陽、仙游,還是國內其他紅木家具產業集群,都可以看出它們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緊緊圍繞“標準化”這個關鍵任務,加強協調配合,強力推進標準化體系改革,加快紅木產業的結構調整和戰略轉型。
總而言之,標準化是宏觀經濟調控,中觀產業發展和微觀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紅木產業標準化建設從知到行,唯有一步一步地去走,并無他法。(來源:第四十六期《品牌紅木》雜志 梁曉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