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4 | 來源:品牌紅木網
[摘要]回歸東方,走向世界。憶古軒的當代東方家具品牌世珀正是基于東方家具在全球的影響力而推出。
以中國為主體的東方文明,發展出一套有別于西方的價值觀和思維體系。
東西方思維體系差異
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中談到:“東方的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我們坐的凳子來說,看看太和殿皇帝的寶座,四方光板,左不能靠,右不能靠,后又不能靠,坐久了會很不舒服,但是用什么姿勢坐都可以;再看看西方人做的凳子,中間一道略為隆起,兩邊稍凹,這樣坐著會很舒服,但要換個姿勢就會硌得難受。從這件小事,可說明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越分越細,東方則是綜合的思維方式;用哲學家的語言說即是西方是一分為二,東方是合二為一。”
丹麥設計師漢斯·魏格納借鑒明式家具圈椅設計的“China-Chair”
思維的不同,導致東西方做家具的側重點不同,但也會相互影響。明清時期,中國文化大量輸出,很長一段時間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和家具的發展。
丹麥設計師漢斯·魏格納吸收明式家具精髓設計的“Valet-Chair”
東方家具對世界家具的深遠影響
在16-18世紀歐洲巴洛克、洛可可等風格盛行的階段,就掀起了中國風。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的絲綢、陶瓷、家具、書畫、茶葉等大量傳入歐洲,對西方的影響很大,這是西方第一次意識到東方美和中國美,當時歐洲喜歡把一些中國元素融入到設計中,產生了大量帶有中式元素的家具。
中式風格的法國宮廷家具——銅鎏金裝飾彩色硬石鑲嵌桌面中式風格山毛櫸木中央桌
二次大戰以后,北歐設計開始成為當時世界設計的一個重要流派。當時北歐的設計大師很多是丹麥的,這些設計大師將目光轉向中國的明式家具。北歐人向中國明式家具學習了很多,他們學習了中國家具的精神和魂魄,但并沒有像中國這樣沉迷在黃花梨、紫檀和大紅酸枝等珍稀紅木,而是用所在地區盛產的櫻桃木、榆木等闊葉木來做既有現代風格,又具有明式家具風格的新北歐家具。這些吸收了明式家具特點,并以人體工學、美學、生態學為代表的新一代北歐家具影響了整個世界。
被遺忘的東方家具美學
雖然中式家具深遠地影響了西方家具,但從清末到改革開放以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式家具的發展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清末到民國時期,很少再見到傳統家具精品;改革開放十余年,許多國人當時對舶來品都有一種莫名的追崇,追求美式、歐式、意大利式、法式家具,以擁有“洋家具”為身份象征。
在這種環境下,東方家具談不上藝術與美學,也很少企業與學者用心研究東方家具的設計與發展,東方家具在西方家具潮的“拍打”下,似乎有被淹沒的趨勢。
當代東方家具的興起
《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還提到:“到了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于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快走到盡頭,而東方的尋求整體的綜合必將取而代之。‘取代’不是‘消滅’,而是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系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
可見,隨著全球交流的密切,世界文化正開始向東方復歸。國人也終于意識到中國家具本身就在歷史上曾深遠地影響世界,當代為什么不能有自己風格的家具設計呢?
當代東方風格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應運而生,中山市憶古軒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憶古軒)的當代東方家具品牌——世珀也正是基于東方家具在全球的影響力而推出。
但是,當代東方家具美學是否能得到世界認同?中國高等教育家具設計專業創始人胡景初教授就這個問題做了深入分析。他表示,當代東方家具繼承了東方美學智慧,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設計除了注重美感,更注重環境保護和材料的合理利用,符合國際用材理念和設計理念,當代東方家具美學是國際化思維的美學;此外,當代已經開始呈現出簡單生活的趨勢,更多人追求簡單、舒適的慢生活,當代東方家具很好地把這個流行趨勢表現出來,當代東方家具美學是引領流行趨勢的美學。可見,當代東方家具的世界影響力不容小覷。
回歸東方,走向世界。當代東方這種風格將產生多大的影響力,以及有多強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和細細品讀。只有正確認識東方美學的過去,掌握東方美學的未來,充分發揮東方美學的綜合和融合精神,既融合東方各個國家、民族的美學傳統,又融合西方各個國家、民族的美學傳統,在東西方美學交流、匯通的過程中,才能讓當代東方這個新風格持續煥發生命力。
東方家具體系
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家具(席地而坐時期)
從商周帶有神秘紋飾的青銅家具,到春秋戰國髹漆工藝發展興起各色漆木家具,榫卯結構被廣泛使用;秦漢漆木家具進入高峰,低矮家具進入大發展,馬扎傳入成為高型坐具雛形。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家具(過渡時期)
魏晉南北朝各族文化交融產生高型坐具,受佛教影響大量使用其結構紋飾;隋唐五代家具樣式變革,唐時期造型渾圓豐滿,裝飾華貴氣派,螺鈿鑲嵌、木畫、漆繪工藝廣泛運用。
宋元時期家具(垂足而坐時期)
宋代高型家具發展完善,秀挺典雅、方正簡潔;同時文人家具興起,家具飽含文人精氣神,結構淡雅多變,常見攢邊裝板;元代家具集多種文化于一身,體量較大,雕刻繁復。
明式家具(明至清早期)
傳統家具高峰,以做工精巧、造型優美、風格典雅著稱于世,家具種類細化、專業化,榫卯結構達到最高水平;木材堅硬、紋理優美,簡雅致用,達到美學、力學、功能統一,被譽為“中國家具的黃金年代”。
清式家具(康熙末至嘉慶的清鼎盛期)
品種豐富、結構獨具匠心;以紫檀木為首選;重裝飾,多種工藝結合,追求富麗堂皇;形成分別具有“奢、豪、文”特點的京作、蘇作、廣作三大流派,其中廣作、京作可看到西方的影子。
民國家具(晚清-20世紀40年代末)
西風東漸的特殊產物,以清式家具工藝為基礎,造型裝飾上吸收西洋和少量東洋先進技藝、樣式,品種豐富,絢麗多姿,舒適實用,雕刻寫實,工業材料初見端倪。
新中式家具(20世紀末-21世紀初起)
融合時代性、民族性的雙重標準,展現新工藝、材料、技術、需求;重視中國文化、審美、哲學、氣質、風格,既符合現代家具批量化通用化要求,又帶有濃郁傳統文化內涵。
當代東方家具
當代東方家具以中國為代表的傳統東方美學、哲學為設計系統,滿足環保、回歸自然和時尚輕奢的現代需求,關注從建筑到室內再到家具、軟裝的一體化設計,對當代中國家具設計有開拓性意義,是新中式風格的重要分支。
西方家具體系
古代家具
以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為源,家具追求權利的華貴、威儀,常見代表著征服自然的獸形腿足。
中世紀家具
以拜占庭、仿羅馬、哥特式家具為主,設計上受建筑影響較大,鑲板采用淺雕、透雕、浮雕裝飾,一定程度融合了亞洲藝術風格。
文藝復興時期家具(14世紀-16世紀)
以意大利、法國為代表,家具式樣自由度大,大量模仿建筑造型,喜用高浮雕裝飾,古典優雅,造型莊嚴端正。
巴洛克時期家具(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
起源于建筑與室內裝飾風格,以意大利、法國為代表,家具外觀體形端莊、曲線含蓄,表面飾金鍍銀,生動豪華。
洛可可時期家具(18世紀初起)
原為法國宮廷裝飾手法,融匯東方藝術風格,以華麗纖細的曲線著稱,形成家具輕快精巧、優美閃耀的效果。
新古典主義家具(18世紀起)
以古希臘、古羅馬家具為基礎追求古典主義,以瘦削的直線為主要特色取代曲線裝飾,盛行于法、英兩國。
現代家具(18世紀中起)
追求質量可靠,形式簡練,同時物美價廉,可以大批量生產的家具。
(來源:《有夢是東方——世珀的當代東方家具美學》 陶秋芳∕文 何欣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