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 來源:品牌紅木網
[摘要]有著旗人血脈的太和木作創始人關毅,不在紀錄片里,卻和片中人一樣,修復著故宮里千百年來的文物,承攬了修復故宮家具的重活兒,這一做就是十年。
編者按:
近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火了一個世人本不熟悉的職業——“文物修復師”。手藝行沒落,他們堅守著最后的微光,讓人產生共鳴:“每一份職業,都會有瑣屑細碎的地方,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職業相處,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與自己相處。”故宮修復的技藝與歷史,古老的師承關系和情感,宮墻內外的誘惑與掙扎,日復一日的庸常與偉大,盡在其中。
有著旗人血脈的關毅,不在紀錄片里,卻和片中人一樣,修復著故宮里千百年來的文物,承攬了修復故宮家具的重活兒,這一做就是十年。十年間,他將宮廷家具之精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創辦北京世紀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太和木作),將宮廷家具的真諦運用到傳承創新制作中,上品之作在多個國家展出交流,將宮廷藝術家具文化弘揚至世界,令人側目。
守望“宮廷”,傳承技藝
“這是乾隆年間的工藝,如今卻不知有多少能得以傳承,急于尋找工匠就是為了這里的一個神秘所在。是誰讓沉睡了200多年的皇家私園重現輝煌?修復了17年的乾隆花園今日再現?”今年8月,太和木作關毅做客央視BTV科教頻道《記憶》節目現場,展示修復技藝、解讀匠人精神、暢談10年修復經驗,諸多修復背后的故事首次曝光。

俯瞰乾隆花園
關毅介紹說,修復不是簡單的復制,更多地關系到與其有關的文化歷史、自然環境與人文關懷等層面的還原與再現,因此文物的修復就被賦予了多個層面的含義,修復的技藝就十分關鍵,在實際操作中也有諸多的講究。比如一般在正式進行修復之前,要先通過詳盡觀勘察、調研、論證,清潔表面灰塵及膠漬,對于整體缺失部件,需要按照原有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狀,設計并制作其缺失的零部件,對于開裂、開縫或者榫卯結構破損嚴重的器物,需打開后進行局部處理再進行重新組合,以保證肩口嚴密,從而最大程度恢復器物原貌。
再比如說,乾隆花園文物家具集結了故宮最優秀的工匠,它代表著中國封建王朝最高的家具制作水平。要修復好,自然有最嚴格的規定和原則,即必須研讀歷史文化書籍,分清古舊家具的的時代背景、材料、性能、榫卯結構、鬢飾工藝等,保持相同的材料、形式特征、制作手法、構造特點等,同時要遵循古物修復可逆性原則,不同的類型,需按照不同的原則進行修復。修復后家具結構保持原狀。所以,修復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無比的耐心,在很大程度上這不僅僅是個技術活,更是個細致活。
十年的修復經驗,讓關毅足以悟透宮廷家具的真諦。“我們希望讓更多珍貴的宮廷家具得到有效的修復和保護,重新綻放時代光彩。同時,在修復的過程中,在服務于當代社會這個原則基礎上,既保護又創新,保護的是傳統文化技藝,傳承的是我們新制造的東西。”關毅說,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大膽地融入現代人的思想,希望創造出當代需求的優秀產品,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它欣賞它,這就是傳承。做這些,也是一種對歷史的尊重。
關毅認為,中國當代一流的宮廷藝術家具,不應是一個簡單的復制,而是在再現歷史傳播文化的同時,我們的部分工藝要超越歷史,和現代相結合,為當代服務,為更多人服務。
“文物修完了能用來展覽和參觀,如何將文物與文物有關的文化、歷史和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是更重要也必須去思考的問題。”
創“太和木作”,捍衛文化
多年來,關毅不斷探尋“紅墻”深處的修復,攻克復原宮廷家具的難題,從原式復制向創作新款發展,在修復乾隆花園中同中外專家同堂切磋技藝,獨辟蹊徑領悟真經,為中國傳統家具制作出一件件上乘精品,也為復興宮廷藝術家具文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隨著時代發展的變化,中式文化的強勢回歸,關毅意識到宮廷藝術家具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而如果沒有獨特精湛的技藝支撐,一味地模仿,最終也只能流于平庸,迷失了方向。
為此,關毅依舊保持著謙遜低調的好心態,博采眾長,厚積薄發,打造了特色品牌太和木作,專注宮廷藝術家具,被世人所矚目。
源自宮廷,傳世臻品。“太和木作建造宮廷家具藝術館,主要是用做展示宮廷家具工藝,傳播紅木文化。”關毅表示,“希望通過藝術館這一平臺,吸引更多紅木愛好前來了解中國傳統家具文化。根據規劃,太和木作宮廷家具藝術館,將作為其在京城的品牌根據地。多年探索積累后,太和木作形成了自己最具核心力的競爭優勢:有強硬的技術為支撐,有名貴珍稀木材為基底。同時,加以精湛的宮廷技藝,由中國傳統工藝大師關毅親自監制,出品自是不同凡響。

太和木作《紫檀云龍寫字臺》
最重要的是,太和木作十分注重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作為故宮修復單位和經營合作單位,太和木作占據獨一無二的優勢,主要在修復故宮藏品的基礎上進行研發,因此在產品款式上更好地傳承了明清宮廷家具的經典與內涵,在傳統款型基礎上加以創新改良,將皇家的典雅尊貴與現代生活完美結合,從而更好地弘揚文化。
古為今用,造當代經典
如果說匠人營國,那么像關毅這樣的匠人,就是“大匠”。近期,太和木作又傳出新動向:10月,關毅榮獲“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稱號,太和木作仿制故宮并創新的皇宮椅榮獲中國民間文物藝術品最高榮譽獎“云工獎”金獎;12月,太和木作將舉辦精品拍賣會,再次為公眾展示一些未向世人展示過的宮廷家具高仿珍品,十分令人期待。

太和木作《紫檀雕龍頂箱柜》
大師之作,精品也,永流傳。太和木作的創新之作式樣仿古,但并不拘泥。在充分吸取明清家具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不但更加實用,也更加適合現代人的使用需求。對于宮廷家具的傳承,就原樣精細仿制之外,關毅還指出,任何傳統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進步才能發展。他認為,對待傳統應該在傳承中光大,在融合中汲取更多元化色彩,給眾人心靈帶來更多震撼。

太和木作《紫檀群鹿圖寶座》
關毅認為,藝術源于生活。古人與今人相通點就是文化、經典元素的延續。而家具的價值在于它是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東西,它可以反映一個時代,每一個年代講究什么,需要什么,就應該制作什么,即做出更符合當代人生活的產品,創造當代符號。”至今,太和木作多款經典宮廷藝術家具走上國際舞臺,滿載榮譽。
應該承認,對于太和木作的關注,來自于故宮以及其修復故宮家具的風華,頻繁走出國門展示宮廷藝術家具文化的影響力。對它的了解,從淺到深,慢慢與之建起靈犀,如同契合了內心某種隱愿:無法打動內心,便不會拿來分享。這就是太和木作創始人關毅和他的太和木作,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
人物名片
關毅,字道遠,號理成居士。文物鑒賞家、收藏家,世界文化遺產可移動文物家具修復專家、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京作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中國傳統工藝大師。現任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筑園林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世紀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術研究院院長、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古舊文物家具修復研究項目負責人、太和木作創始人、故宮木藝館館長。

太和木作創始人關毅
關毅性情寬仁厚德,率真達觀,言談高逸,舉止雍容。自年少時便沉醉金石書畫、古玩瓷器,弱冠之年留學莫斯科,專攻戲劇,兼修文學,可謂學貫中西,思接古今。歸國后,以傳統家具為性靈之所鐘,懷仁致誠,修身格物,尤好察納雅器,琢磨舊例,以是深諳明清家具之形神意蘊。(來源:《太和木作》2018刊 舒鋆鋆∕文 楊銀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