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摘要]禪椅,一般都是椅面比較大的椅子,可跏趺坐修禪而得名。早期禪師跏趺坐多用繩床,觀敦煌壁畫,在五代時期,出現(xiàn)類似四出頭大官帽椅的大椅坐禪。

禪椅,一般都是椅面比較大的椅子,可跏趺坐修禪而得名。早期禪師跏趺坐多用繩床,觀敦煌壁畫,在五代時期,出現(xiàn)類似四出頭大官帽椅的大椅坐禪。到宋代至明時期,逐步演化出專門用于坐禪的禪椅。
禪椅是一種十分特別的家具。它的名字就含有兩種功用,一是參禪,一是就坐。在中國古典家具中,把禪修和座椅連在一起的,至此一件,別無其他。
禪椅器形相對普通椅子較大,可跏趺坐。椅面下安裝羅鍋棖矮老,足底用步步高趕棖。從古代家具發(fā)展演變的歷程來看,禪椅恰好介于宋代流行靠背扶手三面平齊的大椅和明代流行的玫瑰椅之間。禪椅清楚的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古典家具由宋到明的演變過程。它除了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歷史價值。
禪椅與文人
從流傳在世的宋畫中,清晰的展現(xiàn)了禪椅的發(fā)展脈絡(luò)。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大理國梵像》(又稱《張勝溫畫卷》)中的所繪的“禪宗七祖”,七位宗師神態(tài)各異,但都前置足承、盤腿趺足坐于形制寬大、氣度超凡的禪椅之上。這些禪椅均以四出頭扶手椅為基本形格,取材天然、盤根錯節(jié),或隨形就勢、或突顯奇幻,盡顯樸素而具詭譎之趣。
明清文人撰寫的器物著作中也多有涉及禪椅。像文震亨《長物志》、屠隆《考槃馀事》以及高濂《遵生八箋》中,皆有“禪椅”條。
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寫到:
“禪椅較之長椅,高大過半,惟水摩者為佳。斑竹亦可。其制惟背上枕首橫木闊厚,始有受用。”
禪椅要高大,此外,靠背搭腦的橫木要闊大寬厚才行。
高濂將禪椅的內(nèi)容掛在《遵生八簽》的“起居安樂箋”中。
“人能安所遇而遵所生,不以得失役吾心,不以榮辱縈吾形,浮沉自如,樂天知命,休休焉無日而不自得,是非安樂之機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再以得失榮辱的發(fā)生決定自己的身心世界,而只是恪守一份本真。禪林與世俗的色氣與形態(tài),是會相應(yīng)地反映在日常起居的器物身上的。

禪與禪椅
中國禪宗講究“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講究一個“悟”字,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聽起來簡單,卻又是一件非比尋常的事。
禪,其實說起來別無奇特,只是一種自省的精神。
人能反省自己,就能發(fā)現(xiàn)和切斷妄想之流,然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自己。
身體坐在禪椅上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心正坐在什么樣的椅子上,時刻提醒自己,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不斷的修行。

知道什么是禪,才能真正感受到禪椅的意義,也才能夠更加清楚地認(rèn)識到中國古典家具在世俗文化中的位置。
禪椅是一把椅子卻也不僅僅是一把椅子,它讓使用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地不斷提醒自己,自我反省,在世俗的日常中,不忘靜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