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4 | 來源:《品牌紅木》雜志
[摘要]紅木產業要轉型為文化產業,就需要變革企業管理,培養更多的“大師”,讓他們推動文化前行。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這就是紅木產業的“新常態”,有人看到了希望,而有的人只有失望,有的企業有品牌、技術、創新、文化內涵,而有的企業則一無所有。2014年,紅木產業年產值達到1622億元,看似龐大的產業背后,卻是小企業扎堆,同質化嚴重的行業景象,在市場需求下降、競爭加劇、消費趨于理性的態勢下,變革成為行業走出陰霾的唯一途徑。
《中國紅木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5年)》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是紅木行業進入“新常態”后為變革作的最大嘗試。《規劃》為我們展示了未來的資源工程、系統規劃和產業發展布局,也著重強調了文化在紅木產業中扮演的重要作用。這盞引路燈能否照明前方?我們拭目以待。
六月是收獲的季節,但更是一個再出發的季節。我們收獲了深圳文博會的十年,也迎來了杭州、蘇州、北京等多地展會的繼續。隨著行業環境的變化,展會也隨之發生著明顯的調整,“文化”成為展會中的重頭戲,重新找回紅木家具遺失的文化屬性,開始營造紅木文化的行業氛圍。這是再出發一個積極的開始。
于是,文化與傳承的踐行者——傳統工藝大師開始受到行業的關注。只是,當我們注視著他們的時候,才發覺他們曾經是如此的孤獨,行業在大談文化傳承與創新之時,對其核心——“大師”的投入仍然遠遠不夠。紅木產業要轉型為文化產業,就需要變革企業管理,培養更多的“大師”,讓他們推動文化前行。(來源:第二十九期《品牌紅木》雜志 胡龍華∕文 王瑤∕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