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0 | 來源:廣州名人網
[摘要]楊蝦的紅木家私店原本設在廣州的陵園西路,后搬遷至番禺的吉盛偉邦廣場。在一排長長的紅木家具店鋪里,記者找到了楊蝦老師傅,只見他身材高大,聲音洪亮,談吐中帶著濃郁的老廣州味道。
人物名片:
楊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祖輩四代都做紅木家具,楊蝦和兄弟楊廣海繼承父業,算是第四代傳人。主要代表作品:九龍床、梅雀七頭大元臺、大寶爋等。
楊蝦的紅木家私店原本設在廣州的陵園西路,后搬遷至番禺的吉盛偉邦廣場。在一排長長的紅木家具店鋪里,記者找到了楊蝦老師傅,只見他身材高大,聲音洪亮,談吐中帶著濃郁的老廣州味道。
記者:現在做廣式家具的人多嗎?
楊蝦:不多。我們廠里有人出來做,但是種類已經變了。廣式的技術、款式比較復雜。現在有些人喜歡簡單的,我店里這些都是現代廣式的。
記者:現代廣式家具和傳統的有什么不同?
楊蝦:座位改矮了,靠背也改成向后傾斜。主要是為了坐得舒服。
記者:不加座墊的話坐起來會不舒服嗎?
楊蝦:夏天還可以,冬天不用就會很涼,現在一般一年四季都用座墊。現代的廣式家具都是迎合人體改良的,但也有一些人要求原汁原味,我們都按照客戶要求來做。年輕人喜歡現代款的,收藏的人一般都喜歡傳統的。
記者:現在木雕傳承的情況怎么樣?
楊蝦:廣州市非遺辦問我們怎么不收徒弟。我們是想收,但是沒有本地人做,我們請了兩個湖南人,給他們70塊一天,剛開始3個月做的還不錯,但是做久了就想學做其他的款式。他們主要以經濟為目的。我們以前做學徒要做4年,還要跟著師傅做1年,一共要5年,師傅才會帶你入行,入行才有人請你。不過,如果是父傳子就沒有這個規矩,父親帶你入行就行了,不用根據行規。所以現在我都是教女兒和女婿做,不收學徒了,因為學徒達不到我要的效果。
記者:那現在廣式家具的主要消費群體是?
楊蝦: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廣州人和了解廣州文化的人。
記者:目前政府在非遺保護方面有沒有什么具體措施、政策,例如資金、場地?
楊蝦:政府在資金場地方面的要求很嚴格。市級傳承人一年只有3000元補助,省級的一年6000元,像我們這種國家級的一年有1萬元的補助。傳承人有項目報上去就可以拿到十幾二十萬,例如廣式家具這個項目報上去通過了就可以拿到這筆經費,用來辦培訓班之類的。
記者:那您現在帶徒弟一年都不止1萬元?
楊蝦:是的,而且我還帶兩個徒弟。但是現在傳承主要是看市場,如果有市場自然就會有人學,沒市場就沒有人愿意學。所以我覺得有市場就有傳承,沒市場就沒傳承。現在很多行業因為沒有市場已經基本消失了,例如有了萬能膠之后,修復古董花瓶這門技藝已經沒人做了,還有補鍋補沙煲的都很少了。現在做家具這行的比以前多了很多了(不一定是做廣式家具),因為有市場,做的人自然就多了。
記者:沒市場就很難做?
楊蝦:是的。沒市場就很難傳承。現在做紅木這個行業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因為有市場。但是做廣式的還是比較少。
記者:您從事木雕行業到現在有什么難忘的事情嗎?
楊蝦:難忘的有我們做的《九龍床》、《大寶爋》。我們從開放改革開始一直做到退休,這20年出了很多精品,因為這個時候是不計成本的。
記者:《九龍床》是以九條龍為題材?
楊蝦:我是以北京的“九龍壁”為樣板的。
記者:這里面鑲嵌了大理石。
楊蝦:這是廣式的特色,因為南方比較炎熱,《九龍床》是廣式家具的代表作。鑲嵌貝殼在改革初期很流行,但不太實用,所以現在不是太流行了。
記者:您最滿意的作品應該是《九龍床》吧?
楊蝦:最滿意的是《九龍床》和《大寶爋》,因為當時是不計成本做精品的。雖然近年也有做其他的作品,但是都要考慮成本和市場。
記者:當時您有沒有想過銷路?
楊蝦:以前是一定賣得出去的,不像現在,以前賣20多萬的作品現在用200萬也做不出來。
記者:那以后精品會越來越少?
楊蝦:是的。現在就算有資金也不可能把當時的人組織起來。
記者:有人認為很多傳統工藝就是因為不適應市場的發展才會變成“遺產”,所以應該讓它們消失,您怎么想?
楊蝦:如果沒市場,我覺得應該讓他自生自滅,或者建個博物館保存起來。例如粵劇,雖然有市場但是沒有人寫劇本,沒有新意我們都不愿意看了。
記者:有新意您就會看?
楊蝦:是啊。所以國家應該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沒有這方面的人自然市場就打不開了。
記者:您的意思是沒有市場就留下做歷史?
楊蝦:是的。留下這些技藝就可以了,因為現在社會已經不需要這些技藝了。我認為有市場才有傳承,沒市場傳承了也沒用。技藝一定要有創新,沒創新就沒發展。
記者:您創新的靈感是怎么來的?
楊蝦:通過多聽客人的意見去了解市場。有些人注重高仿真,但是我覺得機器做的和純手工做的是不一樣的。現在說純手工的都是騙人的。“仿”是沒用的,我覺得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去創新,這才是最重要的。(徐妃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