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4 | 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摘要]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1月,區氏臻品董事長區勝春多了兩個頭銜:中國傳統工藝大師和中國紅木家具行業十大風云人物。前者由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中國民間文物傳世工程組委會頒發,目前中國紅木界僅有五位人物獲此殊榮;后者由中國紅木家具行業總評榜頒發,力在表彰那些在過去一年里對紅木家具行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和行業精英。
區勝春于中國紅木家具行業總評榜上榮獲“中國紅木家具行業十大風云人物”稱號
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1月,區氏臻品董事長區勝春多了兩個頭銜:中國傳統工藝大師和中國紅木家具行業十大風云人物。前者由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中國民間文物傳世工程組委會頒發,目前中國紅木界僅有五位人物獲此殊榮;后者由中國紅木家具行業總評榜頒發,力在表彰那些在過去一年里對紅木家具行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和行業精英。
區勝春,將紅木家具作為一生事業,三十多年來都在為傳統家具的傳承和發展奮斗,榮獲這兩個獎項,可謂實至名歸。但在獲獎后,區勝春表現出他一如既往的低調和謙和,對筆者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喜歡和想做的事,與這個行業分享了自己的愛好與樂趣,并無突出成就,反過來,倒是紅木行業成就了自己,給自己一個向中國傳統工藝致敬的平臺。

區勝春從故宮專家曹靜樓手中接過風云人物獎杯
享傳統家具之樂
區勝春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展廳和工廠。看看家具,摸摸家具,與老友以及客戶談談家具、談談工藝,談談文化;去廠里與工匠交流正在制作的家具,哪里需要改進,哪些需要加強,是區勝春最開心的事。筆者有幸跟隨區勝春參觀過古鎮的展廳并深入工廠探秘。這位溫和的長者,為筆者娓娓道來每一件家具的精髓、神韻和氣度,甚至是某一件家具的一點小遺憾,都毫無保留地向筆者透露。實事求是,區勝春表現了一種對自己家具的坦誠和大氣。但同時,作為一個對家具要求極度完美的大師,區勝春會不斷修正和改進做得還不夠到位的工藝。就像他說的:“我們做了三十多年的家具,款型一直在明清家具的基礎上不斷改良,有些20年前生產的家具,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們會多次調整,畫圖紙,出樣,經過反復修改,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區勝春(左二)與出席紅木總評榜的嘉賓合影
對區勝春來講,中國的傳統工藝和文化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除了自己做家具,區勝春還收藏很多明清家具,擺在古鎮展廳供每位前來的紅木家具愛好者參觀欣賞。區勝春還是各大拍賣會的常客,除了去看家具,玉石字畫等也是其關注的重點,因為他常說這些都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方面與紅木家具是相通的,懂得欣賞其中一樣,也會喜歡上其他。
憂手作人之失
中國的一些傳統工藝,流傳至今,有些已經面臨失傳的局面。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但是愿意傳承的人卻越來越少。現在從事紅木家具的工人,手作人越來越少,操作工卻也不見漲。面對這種狀況,雖然區氏臻品擁有能工巧匠300余人,區勝春還是有著自己的擔憂。這種擔憂,不只是基于區氏臻品,更是基于整個行業。
“區氏臻品每年都會招學徒,也不多,基本在3個左右。現在行業普遍情況是很多老師傅不愿意帶徒弟,因為帶徒弟需要耗費師傅非常多的精力與心血,但是學徒經常不穩定,很多都是帶了兩年,剛上手就走,這個對企業對師傅的傷害都是非常大的。培養一個工匠之不易,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師傅幾乎是手把手在教,很多東西無法從書籍得來,皆由口傳心授。師傅在向徒弟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與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必須具備的特質。所以,言傳身教是精神傳承的不二法門,它體現了師徒制度和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區勝春的觀點發人深省。

區勝春攜精品參加中國傳統工藝大師邀請展,并受到北京故宮專家認可
“我們現在創辦了《臻品薈》交流刊物,里面講述各種傳統工藝以及區氏臻品優秀的手作人。我們也希望多盡一份力,讓更多的手作人得到該有的榮譽,或許只是綿薄之力,但愿能像星星之火般成燎原之勢。”區勝春提到。
區勝春,這位紅木家具行業的老前輩,用行動,真正的詮釋了如何“向中國傳統工藝致敬”。享傳統工藝之樂,憂傳統工藝之憂,他擔得起“大師”與“風云人物”的榮耀與責任。 (來源:中國古典家具網 陶秋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