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6 | 來源:新浪廣東
[摘要]因形制較小,大多安放、陳設于桌案之上的小型木器,如盤、匣、座子、臺屏、燈具、罩架等,故被稱之為“小件”。
紅木匣子
因形制較小,大多安放、陳設于桌案之上的小型木器,如盤、匣、座子、臺屏、燈具、罩架等,故被稱之為“小件”。
相反,桌案、椅凳、櫥柜之類,也就稱之為“大件”。另外,形制似大件,規格特小,主要供觀賞的小家具,也稱作“小件”。所以,一般可將小件分為幾座、屏架、燈罩、盤盒、日用小商品等五類。產品有上百種。明清時期,專門從事制造小件的作坊和藝人輩出,技藝精湛。據《吳縣志》載:“精制小木器”的“板方則袁友竹,回旋則鄔四,皆一時之良工”,并稱贊他們的手藝是“明朝一代的妙技”。由于當時小件大多采用紅木,所以謂“紅木小件”。
紅木小件不僅為歷代帝王、權貴及文人雅士們收藏和賞玩,而且有些還被詮釋美化,成為具備道德、文化和財富等內涵的器物。紅木小件技藝出眾,制作出形、神、韻完備的器物需有廣博的知識和堅實的手工技藝,學藝者非十年八年難成氣候。從宋朝開始,出現了專事精雕細刻及擺設文玩的木匠。做家具的俗稱“做大件的”,而后者稱謂“做小件的”。小件工匠在制文玩時,以紫檀木、烏木、雞翅木、花梨木為主要材料,故有“紅木小件”之稱。
清代前期曾出現“康乾盛世”,特別是乾隆皇帝嗜好風雅,縱情文墨,萬機之暇,寓志藝林,除了愛好收藏各類奇巧的珍玩,他還大力鼓勵工藝小件的制作,使木器制作風極一時。當時工匠名手輩出,作品爭奇斗艷、美不勝收,達到了“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縱難似”的意境。特別是置小巧文玩器物的盒、閘,后人稱之為“多寶格”的,更加精美無比。這種多寶格以紫檀木等紅木為原料,巧設暗屜,轉鈕精奇各異,這不但增加了玩賞的樂趣,亦體現了紅木小件工匠的高度設計水準和制作技藝。
目前,在各地的收藏品市場上還能經常看到這些紅木小件的蹤影。由于原材料的珍貴,材質往往被排在第一位。其次,看年代,不同時期的有著不同的藝術價值,年代是古董紅木最主要的價值標準。再次,拼工藝;工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它的結構與造型,另一是它面的裝飾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