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3 | 來源:鳳凰寧波
[摘要]陸光正先生是浙江東陽人, 13歲起就進入木雕行業,15歲師從東陽著名的“雕花狀元”樓水明先生,18歲時進入中國美院進修。在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了《百鳥朝鳳》、《三英戰呂布》、《錦繡中華》等四百多件精品,為多家博物館收藏。2008年榮獲“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稱號。
人物名片:
陸光正,浙江東陽人。 13歲起就進入木雕行業,15歲師從東陽著名的“雕花狀元”樓水明先生,18歲時進入中國美院進修。在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作了《百鳥朝鳳》、《三英戰呂布》、《錦繡中華》等四百多件精品,為多家博物館收藏。2008年榮獲“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稱號。

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陸光正
記者:陸大師,從您的簡歷中,我看到您是“雕花狀元”樓水明先生的“關門弟子”。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師承對于您的藝術創作起到哪些幫助?
陸光正:師傳是一對一傳授,師傅把一代一代的經驗傳下來,這些經驗傳授,都是在工作中通過示范來告訴你,直觀性強,是與學校不一樣的。
記者:我注意到,您20歲左右又到中國美院進修,學院教育與師承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學校對您的藝術創作有哪些促進?
陸光正:我十七八歲去中國美院進修,這個進修是我們自動地找老師求教,一般假期全都在美院,主要是訓練繪畫,進修的效果比較好,因為這是我們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東西。我13歲進技校,14歲進工廠跟師傅學徒,手工經驗已經很豐富了,再進修,學校學習的那些理論很快就會被我們掌握用到工作中。我認為,兩種學習都不能缺,光師傅帶徒弟,不行,光學校學習,也不行。
記者:您的意思是先動手,然后再去學理論,這樣相輔相成,效果更好一點,是這樣嗎?
陸光正:是的,我學習了四年技術后,再去美院學習了五年,一邊學習一邊工作,把美院學習的知識用到工作中,這樣提高就快了。后來我在東陽辦技校,也是這樣教學生,先學手工后學繪畫,現在很多人成就相當不錯。如果先在美院學習再回過頭做手工,那效果不太好,太慢。
記者:在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您創作的珍品有四百多件,這些作品,哪些您最滿意?
陸光正:也只能說是作品吧,如果說是珍品,我還沒有自己完全滿意的。現在木雕主要做工程裝飾,是一些大型的雕刻、壁畫,做的比較多,傳統木雕空間比較小,這種產品體量太大了,我們只能一面做一面學。我們要把以前技藝用到現代建筑上,有些地方也要有新的創造。
記者:您做的大型壁畫,很多都成了傳世之作,尤其是為新加坡“董宮酒家”設計的巨型木雕裝飾,引起了前總理李光耀的稱贊,您是如何進行木雕工藝創新的?
陸光正:大型壁畫有的八九米,有的幾十米,做起來木頭用的不一致,容易開裂,嚴重影響了藝術品的質量,有一段時間我們認為這種創作可能是死路一條。經過長期實踐和經驗積累,我們在材質、厚度、紋理、纖維等多方面找到了突破口,現在我們的大型木雕壁畫再也不會開裂了。后來做的一些大型壁畫,在一些高檔場所都有,效果都還很好。
記者:您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您認為如何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陸光正:我剛才講過,既要會動手的技術,又要有理論的積累,但更要有文化,在繼承中創新,讓歷史文化在新的時代創新,這是我們應當做的事。現在的技校生太少,學員動手能力不強,這直接影響了木雕藝術的傳承,應當加大學員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陳雪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