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6 | 來源:臺州商報
[摘要]家具和人一樣,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李沈強說,明代家具中,點和線之間的表現力極強,而目前市場上一些紅木家具少了一絲“人情味”。
他想給紅木家具添些“人情味”
生活中,李沈強離不開兩樣東西———煙和木頭。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出茅廬的李沈強跟著姐夫學習刀鋸斧鑿,成了一名木匠。每天,李沈強都和各式各樣的老家具打交道,他的主要任務是將它們修補好。長年累月,他練就了一門好手藝。
遇上榫卯結構精湛的老家具,李沈強總忍不住收藏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見一套別具風格的明代家具,椅盤線條圓潤,像一個憨厚可掬的胖娃娃。“家具和人一樣,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他說,明代家具中,點和線之間的表現力極強,而目前市場上一些紅木家具少了一絲“人情味”。
自此,李沈強有了創業的念頭。在他看來,古典明式家具在浙江臺州方興未艾,是個不錯的選擇。隨后,他的足跡遍布北京、廣西、浙江、上海等地。從邊境淘來上好的紅木,從老收藏家手中購置上百年的拆房木料……李沈強掏出所有的積蓄,開始了他的創業史。
第一筆訂單“摘”下臺州首屆工藝美術節金獎
李沈強接到的第一筆訂單是設計、制作一套扇面形南官帽椅,客戶的要求是家具風格凝重些。“中國古代的山水畫,筆墨未及的留白處,畫家可以肆意發揮。”在李沈強看來,設計一套明式家具,與古人揮毫作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要想把客戶口中的“凝重”化作一個個具象的數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設計一把椅子,如果在尺寸上稍作調整,它的整體風貌就會大相徑庭。”因此,李沈強一點也不敢馬虎,他精心勾勒設計圖紙上的每一根線條,打磨的樣品,在他身邊堆成一座小山。
每當遇上設計瓶頸,他總愛翻閱一些古籍,借鑒古人的智慧。在外人看來枯燥乏味的《天工開物》,他看得津津有味。
清晨開工,日落而歇,一轉眼,兩個半月過去了。250余斤重的官帽椅,李沈強用掉了將近4噸的拆房木料。當他將扇面形南官帽椅擺在客戶面前時,贊譽聲不絕。
正是這樣近乎苛刻的工藝要求,這套扇面形南官帽椅亮相首屆臺州工藝美術節時,一舉“摘”下金獎。
這份手藝丟了怪可惜,他想傳承下去
依靠口口相傳,來找李沈強定制紅木家具的人絡繹不絕。如今,他的訂單早已排到了今年年底。每接一筆訂單,李沈強總愛和客戶聊聊天、喝喝茶,對方的一個聳肩、一聲憨笑,都可能成為創作元素,融入到家具的設計中去。
除去在生活和古籍中尋找靈感,李沈強也愛逛各大博物館。“每當在資料中看到讓我眼前一亮的家具,我都會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一定要去現場看一看。”他說。
比起機器化的批量生產,李沈強更信任自己的雙手。然而,精雕細琢的生產方式,也給他帶來了煩惱,“主要是市場過于小眾化。”他說。
“明式家具制作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份手藝丟了怪可惜,我想把它傳承下去。”李沈強說,目前,他正嘗試著引進新的生產線,試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羅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