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 | 來源:城市商報
[摘要]張紅根這個人實在是太癡了!不管是美食還是靚衣,也不論生活條件還是娛樂活動,統統都是浮云。在他的眼里,就只有紅木竹節搭件。為了它,他甚至可以花六七年的時間專門做一件頂級的藝術品,而“沒有時間”賺錢養家。
僅僅讀過小學一年級的書,也不像一些非遺項目傳承人那樣出身“世家”,更沒有像模像樣地拜哪位行業內的大師級人物為師,但是張紅根卻將紅木竹節搭件這項技藝演繹得非常好。
吸著五六元一包的香煙,家里幾乎看不到什么裝修,更沒有特別像樣的家電……跟張紅根聊了很久很久,聽他介紹他的紅木竹節搭件夢,記者終于明白,他這個人實在是太癡了!不管是美食還是靚衣,也不論生活條件還是娛樂活動,統統都是浮云。在他的眼里,就只有紅木竹節搭件。為了它,他甚至可以花六七年的時間專門做一件頂級的藝術品,而“沒有時間”賺錢養家。他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像我這么專心的人,估計難找了。要是我不做了,可能以后就沒人做了。”
七年制作三件寶貝
張紅根家里,放著他最心儀的三件寶貝:馬車、官轎和游船,都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每件作品的手工紅木竹節件都在兩千元以上。其實,很多人都曾盯上了,想要出價20萬買回去收藏,但都被他婉拒了。之所以不賣,是因為這里面有太多的辛酸和汗水,更凝聚了他堪稱當代姑蘇一絕的紅木竹節雕刻手法。
在張紅根的印象中,他17歲的時候,就有人來買他做的桌椅了。他還做過鳥籠、扇子、仿真家具等。很多作品還沒有完工,就已經被“搶”走了。但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個遺憾,就是沒能做出一個自己滿意的“代表作”。2000年起,他停下手里所有的活,四方尋師訪友,改了數十稿,畫出了構思精巧的仿唐代交通工具草圖。在制作的過程中,他將每根紅木件都加工成竹子的外形。
這套仿唐代交通工具就是馬車、轎子、游船。張紅根不識字、不認識專家,也沒辦法查歷史古籍,所以每一件工具的造型設計都經歷了很多周折。其中,馬車是他請自己的兒子在他的歷史課本上找到的唐朝馬車原型;轎子則是仿照網師園里的一架轎子,然后根據唐朝一些畫上的圖案制作的;船是他請一個朋友的哥哥設計的,完全按照東山太湖邊的大船,按縮小11倍的比例制作的。“這三樣東西,我前前后后做了七年,除了這個,我基本上沒有掙過一分錢,真是舍不得賣呀!”

張紅根捧著紅木竹節搭建游船
不經意間入了“山門”
清朝時,蘇州是國內的三座特大城市之一,商家云集,手工業特別發達,由此也造就了以紅木作坊為代表的藝人團隊。到了清末,蘇州范莊前、王天井巷、吳趨坊一帶,更是聚集了很多紅木作坊,當時小件制作極一時之盛。目前市場上用于收藏欣賞的木制工藝品,大多用材為檀木、紅木、花梨木、烏木和黃楊木,都可以統稱紅木工藝品。其中,就有很多是那個時代的藝術品。
張紅根介紹,紅木工藝品形式上可以分為雕刻件和搭件。而他自己制作各種仿古造型的搭件,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竹節和起線,在全國來說是數一數二的。不過,說起來很多人也許不信,他既非“世家”,也根本談不上什么學歷,一輩子只讀過小學一年級,甚至還沒有正式拜過什么名師。“我就是喜歡這個東西,沒辦法!”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文革”來了。學校放長假,張紅根干脆就不讀書了,整天到處玩,也沒人管。漸漸地,北寺塔邊上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先生吸引了他的目光。那個時候,老先生整天搬個小凳子在外面坐著,雕些小件的紅木搭件,今天一根筷子似的東西,明天一扇巴掌大的門或窗。在張紅根的眼里,老人就像是個魔術師,可以“變”出無法想象的東西。
一來二去,張紅根漸漸跟老人混得熟了。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問幾句,老人也呵呵樂著,跟他說上幾句。幾個月過后,他去觀前街買了把刻刀,找些樹枝之類的,也學得刻起來。更多的時候,他跟老人一起刻。一老一少,坐在一起,也難得地成了當地的“一景”。老人還說起了紅木搭件曾經有過的輝煌,以及入門的技巧。閑聊中,老人自稱姓朱,這也成了張紅根現在對老人的唯一印象。一兩年過后,家人看他長大了,整天“瘋”在外面也不是辦法,就讓他多干些家務活。于是,他跟老人見面的日子漸漸少了,有時候甚至是兩三個月才去見一次。又過了一兩年,他再去的時候,發現老人已不在了。此后,兩人再也沒見過。
做紅木搭件要多構思
1973年,張紅根下鄉插隊,1979年回城,在人造革制品廠當工人。不管到哪里,他都沒有放下紅木搭件手藝。1995年,工廠轉制,他不再去找工作,全心全意經營他的“搭件事業”。
張紅根說,自己做這行,差不多有四五十年了,除了一開始有朱老先生的指導外,其他時間完全是自己在琢磨。“我不認識字,但是我會學著畫設計圖。設計圖對于紅木搭件來說很重要,畫好設計圖的話,實物就算成功了一半。”因為沒有師傅,他只能查老的資料或去書店研究家具書上的照片,去博物館看古董家具的造型,去舊貨市場“淘”點漂亮的家具小件自己模仿。“菜吃得可以差點,衣裳穿得可以差點。做我這一行,最關鍵的,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張紅根說,“做紅木搭件不能完全照抄別人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構思。”
“你會不會像那位朱老先生一樣,也干到七八十歲呀?”面對記者的詢問,張紅根呵呵直樂,“真的不可能的。最近一兩年,我就覺得自己的眼睛、力氣都差了好多。要是能再干個六七年,就相當不錯了。”為了讓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前幾年他找到了自己的親弟弟,給自己打下手。這幾年,他的名聲漸漸大了,一些人主動上門來學技藝,為了這項絕活兒的傳承,他也挑選了幾位徒弟。(羅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