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9 | 來源:中國新聞網
[摘要]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刻刀下的每一幅木雕作品,無不匠心獨運,雕工精美,不妨看一眼他的《清明上河圖》《家園》《故鄉》等,總能帶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并讓你從中參悟出思想之光與意境之美。
法國著名藝術家、雕刻家羅丹曾經說過:“美麗的風景所以使人感動,不是由于它給人或多或少的舒適的感覺,而是由于它引起人的思想。藝術的整個美,來自思想,來自意圖,來自作品在宇宙中得到啟發的思想和意圖。”受到羅丹這位藝術大師的深刻影響,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刻刀下的每一幅木雕作品,無不匠心獨運,雕工精美,不妨看一眼他的《清明上河圖》《家園》《故鄉》等,總能帶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并讓你從中參悟出思想之光與意境之美。
走進莆田探訪這位藝術家,將他的作品細細瞧上一遍,便會發現這些精美絕倫的木雕,無不散發著閩臺相近的民風民俗以及那兩岸割舍不掉的濃濃的鄉音鄉情……
為臺商代工“恭喜匾”數千幅留住鄉情記住鄉愁
出身莆田農家的鄭春輝,自幼喜愛繪畫,又酷愛詩詞。一開始他為附近的寺院作壁畫,后來拜師學藝雕刻神桌、護欄,之后他進入了泉州雕刻廠系統學習雕刻。從雕刻廠“畢業”后,有一回,他替一位臺商設計雕刻《百駿圖》,因為構思精巧、雕工精湛,拿到了2萬元的雕工費。可出人意料的是,沒過多久,這位臺商將《百駿圖》轉手后,卻賣到了80萬元的高價。
這件事帶給鄭春輝更多的思考,“我們不能光停留在雕刻環節,而要尋找一條獨立設計、自主經營的路子”。于是,鄭春輝四處籌資,于1993年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出于對家鄉山山水水的眷戀,鄭春輝刀下的一尊尊作品,常常結合詩詞韻意,呈現出山水田園的意境與靈性之美,一改傳統“人物造像”所固有的那種單調。沒想到,因為有了意境與靈性的注入,他的作品一下子就打開了臺灣市場,暢銷于苗栗、南投等地,鄭春輝賺來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從《八駿馬》《大展宏圖》《雙龍戲珠》等傳統題材,到《故鄉》《慶豐收》《月是故鄉明》等田園山水題材,鄭春輝的作品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臺灣訂單。他告訴記者,從1993年至2006年的10多年里,他陸續為臺灣客商代工完成“恭喜匾”等作品達2000多幅,涉及建筑人文、風俗民情等。
為了牢牢抓住閩臺習俗相近的特點,鄭春輝以臺灣檜木為原料,勾勒具有閩南濃郁特色的鄉村美景,營造了別具一格的意境。其中的一幅作品《家園》,將閩南傳統村落的神韻刻畫得淋漓盡致:夕陽西下,在一處院落里,婦女收起曬了一天的稻谷,勞作歸來的母親趕著為啼哭的嬰兒哺乳,而一旁的孩子埋頭做著作業,老人們在悠閑地下棋……
收到這樣的作品,不少臺灣客商都會觸景生情:“這就是記憶中故鄉的模樣。相似的閩臺習俗呈現,就好像看到了久違的故鄉,思鄉之情難免涌上心頭,這刻刀刻進了我們心里。”
一尊又一尊的作品受到了無數臺胞的厚愛,“莆田阿輝”的稱呼在兩岸木雕界不脛而走。更多的臺商慕名而來,有的還帶來上等沉香木讓他幫忙設計雕刻,《家園》《慶豐收》《牧歸》等鄉村題材系列作品接連推出,不少作品還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3D版《清明上河圖》寄寓兩岸團圓
畫卷、刺繡、浮雕……自古到今,藝術家們運用不同形式、不同版本演繹了風格迥異的《清明上河圖》,而鄭春輝卻硬是把這幅傳世畫作“搬”到了千年“樟木王”上,打造出了3D版的《清明上河圖》,創造了一項全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上最長的木雕”,長12.286米、高3.075米、寬2.401米。
走進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展廳,香氣撲面而來,頓覺神清氣爽。鄭春輝說,這個作品正面雕刻的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全圖,再現了宋都汴京的繁華熱鬧景象。“上面雕刻的人物有550多人,每個長約一寸,車轎20多乘,船只20多艘,屋舍樓榭更是不計其數。”鄭春輝說,整幅作品采用鏤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創作而成。
走到另外一邊,記者看到,作品背面雕刻的是乾隆年間的清宮畫院版《清明上河圖》。工作人員介紹說,它主要采用浮雕手法進行雕琢,展現清朝時期江南一帶的景色,以汴京城郊的風景起筆,沿運河過虹橋,直至西部城郊,涵括山川、城墻、街巷、橋梁、房屋和店鋪等,可謂包羅萬象。
“創作這尊作品最難的莫過于整體布局,要把原畫的長度放大一倍多,高度擴大六倍,這對木雕的空間布局把握是個特別大的考驗。”鄭春輝坦言,木雕做的是減法,容不得半點差錯。于是,鄭春輝開始了對古典名作的臨摹創作,既要把握原畫精髓,也要在傳承與創新上尋找平衡點。
就這樣,一刀一刻,一點一滴,鄭春輝帶著20多位技術人員,歷經1000多個日日夜夜,終于把《清明上河圖》“刻畫”進了木雕里。
“宋代的《清明上河圖》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清版的《清明上河圖》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鄭春輝感慨地說,將二者合并雕刻在千年樟木上,習習展開,穿越時空阻隔,共同呈現了宋清兩代的繁華景象,希望借這個作品寄意中華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在兩岸間永續傳承。
這些日子,鄭春輝還忙于籌備開設私人博物館,展示畢生的木雕作品。“透過木雕,要讓人們看到鄉村之美,記住鄉愁,留住民俗。”鄭春輝表示,希望更多的臺灣客人到莆田走走看看,讓木雕技藝在兩岸得到更好的傳承。(梁曉珩∕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