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4 | 來源:新京報
[摘要]目前,包括紅木材質在內的木制工藝品市場比較混亂,不規范的標稱、虛假標稱等情況時有出現,專家提醒,如果消費者對材質不了解,應到正規檢測機構如木材鑒定所進行鑒定。
近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流通領域實木制品(木制工藝品)類商品質量監測公示稿,部分木制工藝品,如手串、木梳、擺件等被監測出樹種名稱與標稱不符的情況。目前,包括紅木材質在內的木制工藝品市場比較混亂,不規范的標稱、虛假標稱等情況時有出現,專家提醒,如果消費者對材質不了解,應到正規檢測機構如木材鑒定所進行鑒定。
多個木制工藝品樹種名稱與標稱不符
近日,北京市工商局對市場上銷售的實木制品(木制工藝品)類商品進行了質量監測,包括手串、木梳、念珠等商品,24批次產品被監測出“樹種名稱與標稱不符”。北京市海淀區愛家國際收藏品交流市場的三家經銷商6批次產品、重慶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譚木匠”實木梳(水黃楊、酡紅木)等均存在標稱與樹種名稱不符的情況。
早在今年1月,就有兩家工藝品商店所銷售實木工藝品的實測樹種名稱與標稱不符,被勒令停售。據了解,除了家具、地板等大件商品,實木制品更多交易體現在文玩市場,手串、掛件、擺件等越來越多。一些常見材質普通消費者或許能夠辨認出來,但是對于一些不常見的樹種,專家往往也需要借助相應的儀器來辨別。北京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木樹種名稱標注是否真實,涉及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范疇。
不規范“俗稱”擾亂市場
一些實木制品因其天然材質、顏色、味道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尤其是紅木工藝品,歷來都是北京文玩市場上的受歡迎產品。據業內人士介紹,隨著運輸條件的發達,目前進入我國的木材越來越多,除了東南亞一些傳統木材出口國,來自非洲、南美等地區的木材也紛紛進入。目前市場上的紅木工藝品,也出現材質混亂、價格不一的情況。
記者發現,在本次公示的產品中,一些標稱名稱是公認所熟知的,例如紫檀、海南黃花梨等;有的名稱從字面上則不能判斷是何樹種,如“金絲楠紫玫瑰”、“虎皮檀香”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市面上的木材名稱五花八門,很多都是一些定語加俗稱,極不規范,增添了市場的混亂。
據了解,樹木在成長過程中受環境影響很大,同一棵樹的不同部位,表現出來的紋理也有差異,僅僅通過目測或手摸判斷材質,容易出現誤差。據國家家具及室內環境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家具檢驗及木材鑒定實驗室主任孫書冬介紹:“目前來實驗室鑒定工藝品樹種的人很多,集中在手串、擺件等小件產品,以紫檀、金絲楠、沉香木等材料為主。據我的觀察,非紅木類的樹種比33種紅木多多了,有的木材很少見。”
業內聲音
紅木工藝品標示依據《紅木》
孫書冬,國家家具及室內環境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家具檢驗及木材鑒定實驗室主任
木制工藝品的樹種標稱如何標注,是有國家標準可依據的。2002年實施的《中國主要木材名稱》(GB/T 16734-1997)和《中國主要進口木材名稱》(GB/T 18513-2001)中規定了市面上流通的木材名稱,適合用于木材生產、貿易、科研及教學等多個領域,木制工藝品的樹種名稱應該按照這兩個標準所列規范名稱標注。至于紅木材質的木制工藝品,《紅木》標準中提到,本標準適用于紅木家具及其他紅木制品用材的經營貿易、檢驗及鑒定,所以也應該根據標準規范標明。
到正規檢測站檢測
何建輝,北京西三環紅木街木芝緣總經理
目前市場上的小件實木工藝品的標稱很混亂,后果是其價格體系也很混亂,實木工藝品的價格受樹種、材質、品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的雖為同一材質,但色澤、花紋相差很多,價格也差不少,同一件工藝品,有的在地攤市場賣,有的經過包裝進入高端商場,價格能差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很多購買者也不懂其中的玄機,單純為了裝飾性購買。如果消費者對購買工藝品的材質有疑問,一定要拿到正規檢測站檢測,保證結果真實性。(陶秋芳∕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