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7 | 來源:廣州日報
[摘要]從昨日起至國慶假期期間,大眾可到流花路廣交會舊址南門廣場,一次過看遍廣彩、廣繡、紅木宮燈、西關打銅、剪紙等廣州民間傳統藝術。
從昨日起至國慶假期期間,大眾可到廣東省廣州市流花路廣交會舊址南門廣場,一次過看遍廣彩、廣繡、紅木宮燈、西關打銅、剪紙等廣州民間傳統藝術。據悉,這是廣州首次免費舉辦老字號展,各攤位由師傅坐鎮,現場獻技。
43檔老字號聯展
廣彩、廣繡、廣州欖雕、廣州玉雕、紅木宮燈、西關打銅、剪紙、小鳳餅(雞仔餅)制作技藝、廣式臘味制作技藝……昨天下午,首屆(廣東)中華老字號博覽會正式開展,攤位基本囊括衣食住行各方面,全面展現了廣州傳統民間工藝的風采。此次展覽從9月26日延續至10月7日。在流花路的近萬平米會場里,共設43個老字號的攤位,其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最為引人注目,另輔以嶺南傳統美食展區等3個部分。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黃艷介紹,本次活動選擇在露天的廣場舉行,以便在市民與傳統文化工藝之間搭建一個面對面互動的平臺,吸引更多市民了解、接受和參與。她表示,由于老字號展是廣州的第一次,難免存在不足,主辦方會在市民的現場反饋中,吸取經驗,爭取將此類與民同樂的藝術節目延續下去。
0.1毫米銅扇,百年古木宮燈
天程銅藝的“金燦燦”展品攤位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兩件“鎮攤之寶”——銅扇和銅痰罐最為矚目。銅扇重4兩,因要實際扇動,扇面為鍛造至0.1毫米的極薄銅片,“十分考驗師傅的功力”。銅扇上面的龍鳳圖案全為手工刻畫。攤主陳文俊說,這樣一把銅扇,一個老師傅一個月只能打3把。另一件銅痰罐重約3斤,要經歷剪裁、鍛打、焊接、酸洗、拋光等5道工序才能完成,據稱是舊時婚慶必備的物品,寓意“子孫桶”。

薄如“蟬翼”的銅扇
廣州欖雕創始人曾邵鴻現場獻技,向市民展示如何在僅有指頭大小的烏欖上雕花。昨天,攤中展示的有佛像項鏈、船艇擺設等代表性作品。曾邵鴻說,市民在展會中看到的欖雕,因烏欖需應題材作嚴格挑選,過程耗時,除去工費,光成本就得五六百元。
典雅精致的紅木宮燈,讓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羅昭亮坐鎮的攤位迎來最多圍觀請教。他邊做邊講:制作紅木宮燈最關鍵是挑選上好的木材,現場展出的作品,包括大紅酸枝、印尼東京木、紫檀木等,“全都超過100年歷史”,因此而更堅固更美觀。羅昭亮說,由于攤位面積限制,他們只能把直徑為40厘米的傳統家庭式宮燈帶來,當然全為手工精制。
市民:帶孩子接受傳統藝術熏陶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市民都是拖家帶口來一開眼界,廣州市民黃先生表示,在這次的展覽會當中看到了打銅、玉雕、宮燈等平日難得一見,僅能在媒體上看見的傳統工藝,更兼有技師現場示范,讓一家人大飽眼福,“以后會多帶孩子參加這樣的展出,接受傳統藝術熏陶。”

市民帶孩子看展覽接受藝術熏陶
羅昭亮師傅表示,國內每年有很多類似展覽,都會邀請廣州的技師參與,但大多需要參展費甚至觀眾門票費用,“對技師和觀眾都造成負擔,傳播效果明顯不如這樣的免費聚會。”
曾邵鴻師傅則希望通過這次的擺攤平臺,讓更多人關注本土的傳統工藝,并最終吸引年輕人投身其中,將古老藝術傳承下去。(陶秋芳∕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