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0 | 來源:搜狐焦點別墅網
[摘要]近期,由中國家具協會主辦、中國家具協會設計工作委員會承辦的第二屆全國家具設計師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的目的在于加強家具原創設計意識,推動我國家具設計水平并引導中國家具設計藝術走向世界,帶動家具產業升級,形成一個具有藝術創造活力的設計師群體。
近期,由中國家具協會主辦、中國家具協會設計工作委員會承辦的第二屆全國家具設計師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家具設計領域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性會議。作為家具行業內最頂級的設計師代表大會,大會的目的在于加強家具原創設計意識,推動我國家具設計水平并引導中國家具設計藝術走向世界,帶動家具產業升級,形成一個具有藝術創造活力的設計師群體。為表彰在家具設計上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大會頒發了中國家具設計引領獎、中國家具設計突出貢獻獎、中國家具設計教育名師獎、中國家具設計新星獎四個獎項。長期從事我國傳統古典家具研究以及創意設計制作,有“嶺南魯班”之稱的伍炳亮榮膺“中國家具設計引領獎”。
伍炳亮從事傳統紅木家具研究與設計制作三十余載,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在傳統紅木家具領域完成了從收藏、修復、高仿、改良到創新的過程,提出了以“型、藝、材、韻”為準則的傳統紅木仿古家具評鑒標準,并以“借古開今,化古為新”作為傳統紅木家具傳承與發展的宗旨,對傳統紅木家具進行高仿、改良與創新設計,完成作品千余款,是當前建立傳統古典家具經典實樣體系,跨越明清兩代風格并最終形成個人設計風格第一人。

對此,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陳寶光表示,伍炳亮先生的獲獎,是對其在傳統紅木家具設計制作杰出成就的肯定,是行業對他設計的傳統仿古家具作品的認可與推崇。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創新?伍炳亮先生用三十多年的時間深入繼承和研究,最后創新與發展,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并最終自成一派,風格獨具,代表了我國當代古典家具設計藝術的最高成就。引領獎的設立,在于引領行業之先,以期促進傳統紅木家具行業中設計意識的發展、避免走向抄襲成風的歧途,令一部分期待脫穎而出的企業和個人抓緊時機,苦練內功,制作更多的精品力作傳世。
人才匱乏 行業瓶頸
在西方,家具設計師被譽為“為材料塑造靈魂的魔法師”。但在我國傳統藝術概念中,一向重視以文人藝術為主的藝術形式,而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家具等藝術形式往往被排斥在藝術殿堂的門外。
據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鄧雪松介紹,傳統名貴紅木材質的稀缺與設計人才的匱乏,是阻礙中國傳統家具發展的兩大難題。目前我國高等藝術院校設立的設計專業中,沒有覆蓋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內容與課程,因此使得紅木家具行業設計領域人才匱乏。目前各紅木家具企業中負責設計的多是半路出家,從雕花師或繪圖員轉型做設計,對傳統紅木家具整體的形式美感缺乏全面認識,導致大多數紅木家具產品往往都是在造型上過不了關。傳統紅木家具行業依靠師徒關系對木工雕刻、打磨工藝等技術內容代代相傳,但受到文化水準制約,對傳統紅木家具的造型把握、用料規范、工藝標準以及制作流程上都缺乏一個全面了解和深入實踐的過程,因此雖然是仿古的樣式,由于不懂得變通和選擇傳統古典家具經典款式來生產制作,在品質、造型與工藝各方面均沒有達到應有的品質標準,導致了市場上粗制濫造的傳統紅木家具產品隨處可見。

傳統紅木家具行業高速壯大與發展十多年來,還處于一個一哄而上惡性競爭的階段,大多數仿古家具生產企業往往急功近利,品牌意識淡薄,不愿意在產品研發環節投入高過于生產、營銷環節的人力物力成本,選擇直接規避創新風險,投入到高回報的快餐式山寨設計當中,而國內現有政策法規對于專利的保護太薄弱,申報程序繁冗漫長,知識產權取證困難,抄襲行為完全控制不住。這使得中國傳統紅木家具設計缺乏創新,抄襲成風。增強設計與創新能力正在成為傳統紅木家具行業的一個共識。

設計為本 轉型創新
伍炳亮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家具傳統紅木家具行業目前應從簡單的生產加工向設計制作的轉型,在行業中逐漸樹立精品意識,打造出傳統紅木家具的系列知名品牌,以精工細作、精品名作取代當前批量生產、薄利多銷的粗放式加工生產,珍惜名貴紅木資源,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將設計意識、品牌價值和原創藝術價值推向仿古家具行業金字塔的頂端,品牌與文化效應所帶來的回報與價值超越勞動密集性的生產方式,才會讓傳統紅木家具企業有更大的動力完成傳統紅木家具的設計與創新。傳統紅木家具設計水平已經成為制約紅木家具行業發展的瓶頸。只有提升傳統紅木家具制作工藝與設計制作水平,由商品生產上升到藝術收藏品的高度來對待,才能賦予這些傳統紅木家具第二次生命。傳統紅木家具企業只有通過加大對原創設計的投入和開發,才能不斷增強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這也是未來傳統紅木家具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編輯 田田)